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案例集萃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11-21 | 浏览:168次 ]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安康市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宁国琴

教材分析: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内容。本课所呈现的作品,画家们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生活中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一些事物进行富有新意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新课程标准》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有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编入了两幅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中描绘的每个形象本身并无太多奇异之处,但是岩石上古老的城堡拔地而起,悬置在大海上的天空中,从而产生一种奇异的漂浮感。《莫斯科的英国人》是马列维奇的作品,这幅画上的形象更加简约、概括,并以反逻辑的方式组织画面。俄罗斯的教堂、富有地域特色的马刀、划破夜空的蜡烛、带着礼帽的绅士、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这些毫不相干的客观物象,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并存于画面中。他们大小有别、前后穿插,貌似是些毫无可供联想之处的因素,却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意识。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启发学生对非常规的图像组合方式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大胆创新表现。“思考与讨论”栏目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发挥想象,围绕创作素材和创作手法两方面探究如何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同时,教材中还选取了五幅学生作品,通过不同题材展现了小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五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新奇的世界,思维灵活,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但是以主题的形式组织画面构图能力较薄弱,画面易于简单罗列,缺乏衔接与组织,因此,需要通过欣赏、分析经典作品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身边常见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欣赏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习图像组合的新方法。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学习大师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运用多种元素构成有新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课件、绘画纸、记号笔

教学设计:

一. 游戏导入。(魔法幻想)

1.游戏:教师用语言叙述,画面呈现的方式简述自编故事:淘气的汉堡从餐盘中走,还带走了冰激凌。

2.板书课题——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出本课内容)

二、欣赏探究。(魔法法术)

教师:我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完全是因为这段时间对魔法世界的着迷,想不想从我这里学点魔法法术?

1.奇思妙想表现方法一:组合。(组合术)

(1)出示关键词:组合

(2)欣赏作品:

●有关联物象组合作品——马格利特《大家庭》《春天》

A.快速抢答:猜猜鸟身上画的是什么?


B.说说鸟身上的图案和背景有什么联系?作品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

C.介绍作品的作者: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

●无关联物像组合作品——马列维奇《莫斯科的英国人》

A.出示《莫斯科的英国人》作品中的毫不相干的各种物象。

B.出示《莫斯科的英国人》完整作品,思考:所有的物象在同一幅画面中出现是怎样布局安排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3)教师示范画。

2.奇思妙想表现方法二:求异。(求异术)

(1)出示关键词:求异

(2)欣赏作品:马格利特《比利牛斯山之城》

A.出示巨石,提问:这是什么?它应该在什么环境里?

B.出示完整作品,提问:这件作品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奇异?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3)教师示范画。

3.除了这两种法术,你们有没有自创的新法术呢?

4.欣赏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设置图像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散思维。先找出图案之间的关系,感受艺术家用有关联和无关联图像进行组合的大胆创意,再进一步探究发现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图像组合方法,开拓创作思路,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创新实践。(魔法变身)

1.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喜欢的图像组合方法,把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巧妙的组合,创作一幅既有趣又有丰富想象力的线描作品。

2.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创作,感受绘画带来的创作体验和感受。)

四.展示交流。(魔法交流)

1.自评:谈谈自己创作时的思路和体会?

2.互评:你认为哪幅作品想法最奇妙?

3.师评:有针对性的从表现方法和绘画水平来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评、他评、教师点评,回顾自己的创作心路,感受他人的奇思妙想,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锻炼学生敢于表达想法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欣赏一组创新作品:将生活中的各种物象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将其超常规的组织在同一画面中,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生活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才变得妙不可言,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并尝试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改变生活。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奇思妙想》这一课改版后设在五年级下册第8课,这是一节非常典型的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的内容,所以对于教者来说思维的启发远远大于技法的传授。

在备课之前,我先研读教材和课标的相关要求。《奇思妙想》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内容。本课所呈现的作品非常奇特,画家们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生活中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一些事物进行富有新意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新课程标准》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有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比利牛斯山之城》中描绘的每个形象本身并无太多奇异之处,但是岩石上古老的城堡拔地而起,悬置在大海上的天空中,从而产生一种奇异的漂浮感。《莫斯科的英国人》以反逻辑的方式组织画面。毫不相干的客观物象,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并存于画面中。他们大小有别、前后穿插,貌似是些毫无可供联想之处的因素,却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考与讨论”栏目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发挥想象,围绕创作素材和创作手法两方面探究如何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同时,教材中还选取了五幅学生作品,通过不同题材展现了小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可以说教材无论从图片还是文字都传达一个信息,那就——奇思妙想。

再说说我要教授的学生。五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新奇的世界,思维灵活,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但是以主题的形式组织画面构图能力较薄弱,画面易于简单罗列,缺乏衔接与组织,因此,需要通过欣赏、分析经典作品加以解决。

根据课标对这一相关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认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应该是: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表现方法,以线描的形式对常见物象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学习大师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运用多种元素构成有新意的画面。

基于以上的这些思考,我在教学中运用到以下策略:

1、创设情境。

“淘气的汉堡包从我嘴边逃跑。”开课我就用反常规故事导入,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也为营造轻松地学习氛围做铺垫。紧接着我就假借传授魔法的形式向学生渗透“组合、变异”这两种基本的奇思妙想的组合方式。每种方法都是通过“看图——猜测——总结”这样的认知规律来完成,避免了一问一答的固有学习模式,也让知识点在看似轻松地欣赏过程中完成了。

2、教师示范。

学生仅仅得出结论是不够的。为了避免学生眼高手低,我在两种方法揭示之后都有相应的示范。“组合法”揭示出来之后我让学生以书包和伞的图片做组合练习,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学生相处了各种新奇的故事和想法。“变异法”揭示之后,我在黑板上示范如何让我的杯子变成挂在树枝上的鸟笼。这样既有创作思路的展示,也有组合方法的示范,但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整个过程充满奇思妙想,为创作打基础。

3、作品点评。

如何点评,如何提高学生的评价语言,一直是我在课堂中探索的问题。这节课我采用记者采访的方式来完成。将学生作品从创意思路到方法呈现变成答记者,接着采访观众,最后,采访人发表感想。这其实也是一个自评、他评、师评的过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策略,我觉得能给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基本达到了预期设想。但是在还存在老师讲的过多,学生评价语言贫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