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案例集萃


永生的眼睛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11-18 | 浏览:129次 ]

永生的眼睛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 王 妮

教材分析

本文语言美、情感美,人更美。失去了至亲,琳达一家人是那么的平静。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一味地沉浸在痛苦中,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母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使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热爱生命,捐献器官,关爱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使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悬念从,引出课题。

我们用眼睛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渴求着丰富的知识……你可曾想:没有眼睛就看不见绿树红花,没有眼睛就看不见初升的太阳,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亲人和朋友,没有眼睛就不可能坐在这里读书写字……没有眼睛多么令人心酸。哪里有眼睛,哪里就有光彩,到哪里去找永生的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故事。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

二 整体感知,积极质疑。

1 边听老师读课文,便回顾内容,完成此表。

2 更简单地说就是(板书):


3 老师知道大家的特点就是遇事爱问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而“我”的态度在一次次变化,大家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是谁,怎样改变了“我”的态度?

【设计意图】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情景到质疑,这两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三 部分深究,解决疑问。

1 找准了问题,我们要开始研究了,得先确定步骤。要知道是谁怎样改变了作者的态度,能不能坐这儿空想?(不能)

第一步干什么?(分别找那些部分是写第一次第二次转变的)

第二步干什么?(品读重点词句)

2 体会第一次态度转变。

(1)默读4至7自然段,使“我”态度转变的重点句段有哪些?

(2)交流父亲所说的话。

(3)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4)指导朗读:语气是平静的,话语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读出父亲的平静坦然,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向往。

3 体会第二次态度转变。

(1)父亲用平静的语气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传递给了我,我改变了态度,1986年4月11日失去父亲时,忍着痛苦遵从遗愿捐了父亲的角膜。这个过程我们已深知,那温迪又是怎样让“我”进一步改变对捐献角膜的认识的?请默读8至13自然段,找出描写温迪的句段。

(2)交流描写温迪的句段。

(3)品读描写温迪的句段,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地批注在字里行间。

(4)交流体会:

①“我”和温迪的态度“天壤之别”,为什么?(“我”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同时“我”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温迪知道了外公的心愿,深深地被外公感动了。)

②文中两次用到“骄傲”,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骄傲”是温迪位妈妈骄傲,因为妈妈能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完成美好的心愿。第二个“骄傲”是女儿为外公骄傲的同时,妈妈也为女儿骄傲。)

③温迪是个什么样的女儿?(才华横溢、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5)指导朗读。

①指名和我分角色读。读出温迪对生活的热爱,对外公妈妈的崇拜,对他人的关爱。

②全班学生和我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在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方法的同时,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尤其是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设计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课内外知识,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行为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

四 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温迪,好孩子,听我们四三班的伙伴把好消息托风儿稍给你。(先指名,再齐读信的内容。)

(2)琳达,别伤心,听我们四三班像琳达一样可爱的小朋友把好消息告诉你。(齐读)

(3)课题是《永生的眼睛》为什么?

(4)写“我”态度的变化是为什么?(衬托父亲和女儿)

(5)琳达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女儿。女儿,这可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呀!琳达再也看不见女儿那蓝蓝的大眼睛,再也看不见她那栩栩如生的马……萦绕耳际的只有女儿那挥之不去的话“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琳达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心愿,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

为了他人能见光明,母亲( )

为了他人能见光明,父亲( )

为了他人能见光明,女儿( )

为了他人能见光明,琳达一次又一次忍受痛苦完成遗愿

为了他人能见光明,我们( )

(6)孩子们,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有4000000万盲人正在等待着角膜移植,可每年只有3000人能等到,还有3997000人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而温迪一家就让至少四个人获得了光明,让我们再一次感谢温迪一家这“永生的眼睛”,也让我们再一次呼唤世上多一些“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我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而使学生系统地体验了“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有感情的朗读,从感悟课文成为‘学者’——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讲述内心感受”这一形成语文素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样的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