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案例集萃


聚焦言语智慧 内化人格魅力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11-18 | 浏览:100次 ]

聚焦言语智慧 内化人格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于芳芹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杨姓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二是理解文言文内容;三是使学生感受到人物语言的机智风趣和主人公聪慧、有礼貌的人格魅力。

本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畅读文句,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风趣。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尽管短小、浅显,学生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在文章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所以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教师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自读,直至读正确、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本课设计以情趣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深度。引领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中,亲近文字中描摹的鲜活人物,感受古典语言韵味,体味洗练语言中蕴含的情味,生发出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语言表达艺术,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2.知能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韵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位作家及其作品。

3.预习课文《杨氏之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 师自我介绍:吾姓于,名芳芹,年三十有六,乃延安人氏。吾好读书,乐交友也,励志为师中表率,愿得天下英才以授之。

与学生交流: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我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面对学生首次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教师先用简短的文言语句进行自我介绍,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消除困惑,引起学习兴趣。】

2. “看古语,说今话”游戏。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设计意图:《杨氏之子》是小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但并不意味着小学生没有阅读文言文的前体验。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阅读了一些文言语句,这是学生学习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起点。这里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回顾接触过的文言语句,目的在于“温故”,消除孩子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承接上这些“有利资源”,我用了一个“温故而知新”的姿势就过渡到新课内容“文言文”,接着说说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的不同,让孩子对文言文有个初步印象。】

3.一起读读这三句话,想一想:这些句子与我们现代文章中的语句有什么不同?(难读,难懂,简练,有韵律美)

4.像这样的语句我们把它叫“文言”,用这样的语句写出来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一、揭题释义,激发兴趣。

1.揭示课题。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课题“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

释题:“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孩子。“之”的意思是“的”。比如你姓李,就是李家的孩子,古时候就叫“李氏之子”;他是张家的孩子,古时候就叫“张氏之子”。

2.关注注释①,了解“士族阶层”。

【设计意图:从解题入手,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亲近。关注注释①,了解“士族阶层”,为下文感悟孔君平与杨氏子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做铺垫。】

二、反复朗读,感情添趣。

1.过渡:课文讲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借助注释反复朗读课文,把文句读通。

2.指名读。检查是否有读错、读漏的地方。老师借机提示多音字“为” “应”的读音。

3.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停顿,并在停顿的地方画一条斜线。(在课件中显示红色斜线“/”)

4.师生交流:读古文讲究“断句”。其实在古代,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中的标点都是后人根据文章的意思添加上去的。我们仅仅根据标点符号把它读出来,还不太合适,所以在有些地方还得做些停顿。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文章的停顿试着读一读,读出古文的韵味。注意停顿,再练习读。

【设计意图: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首要的是读通顺。要做到读通顺,一是要读准确,二是要处理好停顿。我采取“先尝试后指导”的办法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读。”可见练习文句诵读,这也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只有扎实地训练诵读,才能逐步养成文言语感。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自然会增添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 结合注释读,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文意读懂。

2.师生交流,适时点拨。

a. 比较 “惠”与“慧”形与意的不同。(方法点拨:参考注释。)

b.品味“诣”的意思。“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一句话两三个字,却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话,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这一句省略了好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是谁为孔君平开的门?又是谁把孩子叫出来的呢?

师生创设情境表演。(方法点拨:想象猜测,模拟表演。)

c. 课件展示,学生填空:“()为()设果,果有杨梅。”(方法点拨:联系上下文。)

d.“此是君家果。”( 你呀,姓杨;它叫杨梅,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

e.文中的“家禽” 与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意思一样吗?“禽”指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落实的是“再读,读明白”这一目标,让学生通过边读边对照注释的方法,领会词义,并读懂一个个句子。在学生浅显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有意识的进行引领,相机渗透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想象猜测、联系上下文。自然,学生在这种对话中也学到了学习古文的方法,这是一个兼得的过程。】

3. 试说全文的意思:通过刚才的交流,我想大家一定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讲的时候,可以充分展开你们的想象力,谁来试试?

4.背诵比赛:故事读懂了,还要能记住,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这篇文言文背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是一个让语言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再创造,文言文这种远离现代的文学形式才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变得鲜活起来。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教学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

四、品味语言,续写创趣。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请从文中找出理由。

预设一:很聪慧的人。

(1)会听话。“此是君家果。”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你听出来了吗?(这是在拿孩子的姓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你俩岂不是一家子吗? 站在杨梅的角度讲,杨氏子岂不就是一种水果了吗?)

(2)会思考、反应快。从“应声”一词可以看出他思维敏捷。“应声”之意就是随着声音而来。让学生说说“应声而至”、“应声而倒”、“应声而答”之意。

(3)会表达。从他回答的话中看出聪慧。

a. 你觉得他的回答妙吗?妙在哪儿?

b.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计就计;天衣无缝等。)

小结:一般孩子遇到这个问题,多会直接反问或反驳,杨梅怎会是杨家的果子?这样浅显的道理谁不懂呢?杨氏之子立刻就明白了客人之意是在逗他玩儿,这是他聪慧之处。其次,他明白客人既然是故意逗他,那么再与客人辩个什么道理也是不必要的,因此,他采用的是侧锋出击。再看,客人以杨梅对应杨氏,他以孔雀对应孔氏,一果一家禽,可谓将话说得滴水不漏,实在让人佩服。最后,从这样的回答效果上来看,他的回答除了让人惊叹他的才智之处,不是还带给了客人和读者一些会心的微笑吗?

预设二:懂礼貌的人。

(1)“甚聪惠”的“惠”字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我上课前查了《汉字源流字典》,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①聪明;此义后用“慧”来表示。又引申为②仁爱;仁爱而待人温和,引申为③温顺,柔和。这个孩子仁爱、温顺、柔和,是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好孩子。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2)交流。

a. “为设果,果有杨梅”。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懂得待客之道啊。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夫子是对有文化,有学识的成年男子的尊称,说明他说话得体,很有教养。

c.“未闻”。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如果这个小孩直接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3)引读,模拟呈现当时的场景。

孔君平来到杨家,看到孩子端上杨梅,就故意一本正经地说——

杨氏子一听,淡淡地反驳——

孔君平来到杨家,看到孩子端上杨梅,心想,都说这孩子聪明,我考考他——

杨氏子一听,大声答曰——

孔君平来到杨家,看到孩子端上杨梅,就想逗逗他——

杨氏子听出孔叔叔是在和他开玩笑,就调皮地说——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要从“掌握技巧”转至“启发思索”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本环节教学紧紧围绕“甚聪惠”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1、会听话: 答得快,应声答曰;2、会思考: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会表达:有分寸,懂礼节。这一环节抓住人物的对话,体味语言的精妙,探究杨氏子的聪慧、懂礼节,同时随着对课文越来越深层次的探究,孩子们也在逐渐悟得的同时,生成了更深层次的乐趣。】

(4)孔君平听了这番话,你们认为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哈哈大笑、称赞等。)

(5)续写故事。请同学们用文言文的形式续写一两句话,可同桌俩先进行讨论,然后合作完成。

如:孔笑曰:“尔果然名不虚传,甚是聪惠。”杨氏子曰:“愧不敢当,请先生入座,细品水果之滋味如何。”  

孔曰:“尔年纪虽小,竟如此聪惠,实在是令人佩服。”杨氏子曰:“过奖!过奖!” 

【设计意图:续写故事是对课文语言、内涵的揣摩和发掘,实现认同、消化,并最终按照自己的逻辑使之完整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和模仿文言文创作能力,对于儿童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大有裨益。当然,对初学者来说不必要求过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6)配乐朗读。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趣。

1.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2.故事新编:《杨氏之子》。

【设计意图:积累知识,除了在课堂之内的练习,还应该延伸至课外,因为那才是一个真正广大的空间。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其实只是一个兴趣激发点。只有当孩子们带着在课堂中培养的兴趣,自主地吸取课外知识的时候,才谈得上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发展阅读情感,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发展。课后推荐阅读《世说新语》故事两则,就是希望学生在经历过第一次文言文学习后,能喜爱上这样的语言,从而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文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练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为丰富自己的语言打下基础。故事新编《杨氏之子》,则是为了进一步丰富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杨 氏 之 子



甚聪惠——慧


会听话 会思考 会表达



【设计意图:从全文来看,文章凸现的是杨氏之子聪慧机敏的形象,而孩子的聪慧体现在这个孩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较强,故而,本文设计选择了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关键句“甚聪慧”,并提炼二人对话。另外,这一课的设计理念便是掌握言语形式,聚焦言语智慧,内化人格魅力,启发学生“会听话,会思考,会表达”,从而待人接物要有礼貌、有教养。副板书呈现的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参考注释、想象猜测、联系上下文。这是一个学法的呈现,对孩子今后学习文言文会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