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墨涵说.我说



墨涵说.我说


课改“三重门”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09-29 | 浏览:306次 ]

作者:赵科利 陈仓区实验小学

课改“三重门”

在教学“化简比”一课时,我曾把“化简”形象地比拟为“进去两个胖子,出来两个瘦子”。一进一出,站在起点和终点的两组数据,华丽转身,圆满礼成。也期待有另外的一种机关,从这头进,从那头出,来完成课堂的哗变,不需要很多的工序,不需要艰涩的调教,入则行,行则通。但课改远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更不是“胖子瘦子”的调侃,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中间的起承转合,滚滚狼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要从原点到终点,要越过很多坎,穿过数道门。

信念之门----觉者

信念不是空穴来风,那是觉者的登高望远,深思熟虑。看见了,想到了,想通了,然后才有下文。犹如星星点灯,照亮未知的前程。

在柴米油盐中打坐,在青青校园里修行,爱教育,是我们此生不二的选择,既然无路可退,那就浴火新生。爱教育不是循规蹈矩、低头拉车,人云亦云,而是要“三思而后行”,“三思”什么?思方向,思教法,思人性。

莫言有一首诗:

烟恋上了手指,

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

香烟亲吻着嘴唇内心却给了肺,

肺以为得到了香烟的真心却不知伤害了自己!

是手指的背叛成就了烟的多情,

还是嘴唇的贪婪促成了肺的伤心。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也是在这种怪圈里,用貌似激昂的情怀,日复一日重复着悲悯的事情,南辕北辙,前赴后继。都知道我们的教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都知道病了就要看医生,却因为“应试”的挤眉弄眼热情召唤,把本来已经扎在血管里的针头拔掉,舍命赴义,用死拼时间来抢占“分数”的制高点。我们所看到的“成果”是:今天的教育制造了一批又一批不读书的人,今天的教育为了实现那点升学率而牺牲了孩子们的终生,今天的教育就是在退休的时候才有自我。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成全!现在的教育到底成全了什么?

“课改”是一个时尚的词语,时尚意味着生机,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给我们带来希望。什么是课改?三句话: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就是课改;尊重学生的方式就是课改;动就是课改。

为什么要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以牛为例,牛不喝水,硬灌不行,对牛弹琴,共鸣难寻。喝不喝水是牛自己的事,愿不愿意听琴声,能不能听懂,也是牛自己的事,《高山流水》再美妙,也仅仅只是子期伯牙的传说,与牛无关。说到底,学习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说了算。你把知识讲得越细、越清楚的时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会越弱。

为什么要选择尊重学生的方式?教育的秘密就是尊重学生,经历就是尊重,喜欢就是学习力。有经历才有经验,包办替代,只是一厢情愿,解决不了学习问题。学习就像投篮,第一次失败了,别怕,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再投一次,又失败了,基于两次失败,那么在失败中就会找出经验,从中总结与反馈,第三次投篮,进了,这叫成功是成功之父。一切学习的起点都源于失败。失败,反馈、矫正就是学习的规律,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杜威的兴趣中心坦言:天冷了,毛衣就是兴趣中心;肚子饿了,面包就是兴趣中心。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才有真正的学习。

为什么说“动就是课改”?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走两步”,没有运动员在跑道上睡着的。动是身动,互动,更是心动,一动解千虑。静止的课堂,一定是教师的主场,我来讲,你来听,我来问,你来答,这种保姆式的所谓的“启发、诱导”,是佯动,它掩盖不了学生思维的静止和短路,等来的问题,无异于守株待兔,是冰冷的,即使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含金量,但从老师嘴里抛出,就是那样的乏善可陈,没有一点热乎劲,那还有什么胃口。

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战场,不仅是为了学会,更是为了会学,当孩子学会吃饭走路,才意味着着妈妈真正的解放。光有学会,那是穷人的教育,在一个要饭的眼里,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在一个富人的眼里,吃饭是为了享受美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是课堂的“四大金刚”,它承载的是维系学生学习态、发展态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40分钟。

“信念”在百度里是这样解释的:信念是情感,坚信不移的想法。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不是空穴来风,那是觉者的登高望远,深思熟虑。看见了,想到了,想通了,然后才有下文。犹如星星点灯,照亮未知的前程。

智慧之门----行者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学习,历练,沉淀和积累,这是行者的智慧。

课改的指向是高效课堂,它是实现教育信念的前沿哨所。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撑起了高效课堂的大厦,只有完成“教的方式、学的方式、评的方式、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大厦才能高耸入云,流光溢彩。模式是信念的代言人,是理念的具像,具体在“课堂流程、小组建设、导学案、管理评价”诸多层面,一个都不能少。课堂流程是底,小组建设是形,导学案是神,管理评价是魂。

以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为例。他们带给我们最大震撼的莫过于他们的课堂,课堂的精彩源于课堂的导演者们精心设计的“学道”(又名导学案)。道即规律,方式方法,一个告诉了学生规律和方式方法的导学案才叫导学案。铜都的学道分为三大基本模块: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和展示方案,在这些板块里,都明确规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路径和任务、展示的具体方案等,且规定了每个环节的执行人和时间限定,学生在这样的学道指导下的学习效率不言而喻。学道突破了“知识本位”的传统学案,它承载了高效课堂的模式,以灵活细致的指导方案,把学生导向了目的地。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线路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合作学习的媒介,探究学习的桥梁,展示的策划方案。道可道,非常道。铜都的学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而不是习题的堆积。

有了学道这个有效载体,三模五环六度模式才那么得心应手,顺风顺水。在课堂上穿行的小导生、2人对子、5人互助组、10人共同体,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阳光洒脱,自信满满。在展台前口若悬河、激情飞扬的孩子,更像是在“我是演说家”的现场,他们身后独具匠心的板书,让黑板美成了一幅画。被淹没在孩子们中间的老师,形消神显,法力无边,所有的精彩,来源于他们的精心策划、惜字如金、垂帘听政。

不得不提铜都对学生的培训细节。比如对学生课堂用语的指导------

对他人的观点没有明白:

我没有听明白你(你们组)的观点,是不是再讲一讲。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能不能再讲一讲……

点评用语:

1.我是冲锋队的王丹,我来给你点评。你的优点是……,你的缺点是……,另外通过你的展示我学会了……,我给你的建议是……,我给你评9分。(如果需要补充:我认为有个地方,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讲解)你说得很精彩,给我很大的启发。

2.你读书的时候很有感情,很投入,完全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你的阐述很有条理,很清楚。我很同意你的说法。我也有同感。你把我想说的都表达出来了。你表达意见的时候口齿伶俐,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在气势上让我折服。你在课外做了很多准备,搜集了很多资料,这点我要向你学习。你们小组的同学团结协作,分工清楚,很有效率!你这次发言比以前进步很大,表达流利很多,请大家给点掌声!

聚焦提示语: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到第×页第×自然段。请大家再看看这里的描述。请大家和我一起读这个句子(段、句型、例题、练习题)。这个地方最能引起我的思考,请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第××页这一句话。我们组的看法是……我们的理由是……

展示卡壳时用语:想到这里,下面该怎么办我就不知道了,请问老师和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好的方法吗?

展示结束用语:大家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疑问吗?大家觉得我讲清楚了吗?我的发言完了 ,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我讲完了,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我说完了,请大家发表意见。谢谢大家的鼓励!谢谢大家的掌声!谢谢老师的指点。

补充用语:××同学的发言给了我灵感,我突然想到……带着这个问题,我把文章又读了一遍,有了一点更深刻的认识。

插话:这个过程我还有点迷糊,你能再慢点讲一遍吗?质疑用语:你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吗?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大家把目光飘移(聚集、集中)到这句。请大家把目光从地××页转移到××页。刚才听了××同学的发言,他说××,我认为××。同样一句话,我和刚才那位同学评析的角度不同。我现在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我想反驳××的观点(我再次反驳××的观点)我了解过一段历史背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反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们小组的同学讨论后认为……我们小组有个共识,大家都觉得……我们小组的同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点小研究,我们的看法是……我们小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来演绎一下。

……

细微之处见功夫。那是相当于在一副巨型地图上一针一线精心绘制的十字绣,大视野,小雕琢。美轮美奂,需要的是时间、毅力和胆识。

行百里者半九十。高效课堂依然是在泥泞中蹒跚学步。不是我们的理念不先进,不是我们的精力体力耐力跟不上,而是我们还缺少方法的引领和强大的抗击打能力。怀疑和否定是维持原状、裹足不前的挡箭牌。并且,很多情况下,只有否定的结论和验证结论的三言两语,似是而非,不经推敲。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不会怎么办?其必然结论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不会。

正答:给学生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们就会撬起地球。发挥集体智慧,借助各种资源手段、初期可精讲、后期只点拨。方法和荣誉心可以解决孩子不够上心的问题。

比如:展讲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怎么办?其必然结论是:取消展讲,改为小组代表讲或老师讲。

正答:如果学生没学会,你要进度干什么?如果刀磨快了,不就有了加速度吗?

比如:高效课堂似乎只是多了一个给学生印制导学案的环节,比以前更忙了。其必然结论是:高效课堂不好。

正答:“勤于课前,懒于课中,思于课后”是新教师的课堂行为指南,而非“抄于课前,勤于课中,苦于课后”,课中用减法,课前、课后用加法。课前做什么?编制导学案,课后做什么?修补导学案,备好课后课。高效课堂从来不是以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为代价。如果高效课堂还仅仅只停留在给学生印制导学案的阶段,说明你还是个门外汉,但是,得恭喜你,你毕竟是站在了高效课堂的门口。

比如:在课堂渗透高效课堂理念就行了,要那么多形式做什么?其必然结论是:颠覆现有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偏激的,改良就行。

正答:任何高明的理论,如果不落地,找不到支撑点、操作柄,无疑是画饼充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更看重后一句,“贵在得法”,用什么样的“法”才有效,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而要借鉴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少走弯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鉴比自己的“独门绝技”更有效,也更科学。

比如:模式未必就是最好的,水土不服怎么办?其必然结论是:模式是僵化的,不用,模仿是低级的,不学。

正答:最好的学习是“拿来主义”,最短的路径是“模式”,最实的操作是“模仿”。模式未必最好,但一定“好用”。比如傻瓜相机,就让每一个想过摄影瘾的人,满足了自己的梦想。傻瓜相机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模式”吗?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让每个老师都上出好课来,但是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传统课堂就是老师的爬楼梯比赛,比的是脚力如何。“按电梯”,让每个教师不因有脚力的差异产生效益的差异。按电梯就是“教学模式”。模式是机制,规范“教”与“学”。

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成功的课堂一定是科学的,而科学的课堂一定是可以复制的,不可复制的课堂即使成功了也是一种偶然,它不具备普遍性和借鉴意义。模式是干什么用的?它是让大多数人“富”起来的万能钥匙,不是独家秘笈,它解决的是大家的问题,不是开小灶。个人素养、个人风格与教学模式不可等同。

至于说水土不服,好比晕车,坐车的时候晕,等你成司机了,看你还晕不晕?老老实实呆在家里,那肯定不会晕。

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果一开始就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结合实际灵活处理,那么学习必然会走样,甚至慢慢就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因为人总是有惰性的,不是万不得已,如果没有必要的强制措施,改革就不能真正深入。

……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学习,历练,沉淀和积累,这是行者的智慧。

理想之门----歌者

教育是一种信仰,课改更是一种信仰,选择课改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创新。教育的舞台很大,让我们一起书写精彩,让我们一起许民族教育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注三种媒介:一个人,一份报纸,一所学校。李炳亭,《中国教师报》,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称他们为媒介,是因为他们都是课改的推手,也是我的榜样,教育人的标杆。还因为,我和他们的零距离接触。

李炳亭。一个怪人。当所有人只是在不痛不痒的抱怨中心安理得地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时候,他站了出来。处在风口浪尖,他的选择是义无反顾,一路向前。质疑、批评,铺天盖地,有人说他没有做几天教育,不懂教育,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的回应是:老母猪生了一窝小猪,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育儿专家,你以为你干了一辈子教育就是教育专家?形象、犀利、掷地有声,就像他对课改的赤诚与激情。我在想,当教育圈的内行对自己眼前的事情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束手无策的时候,必须借力外界来修正和重建,李炳亭,来的正是时候,或者说,来的晚了些。“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是李炳亭的课改理想。

《中国教师报》。有人把它叫做“中国课改报”,“课改的说明书”,它如一位温文睿智的长者,关注着蹒跚于中国教育最基层的我辈,让人感到了默默的温情和殷切的期待。

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相机里的317张“铜都印象”,将教育的理想国定格在了金秋十月。我无法用语言描述这所校园那么多的不一样,那么多的美好。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归属感,优越感,学习真的是一种幸福的事!模式已经天衣无缝地融化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看得见流程,找不到痕迹。当我们还在纠结该不该用这个模式、能不能用这个模式,怎么用这个模式的时候,他们早已轻车熟路,健步如飞。蓝色信念,红色激情,绿色成长和青春浪漫,在这里调制出了中国课改最美的色彩和乐章。

看看这些课改的推手吧。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他们没有太高的学历,没有值得炫耀的职称,甚至没有可资利用的经验,但正是这样一支队伍创造了领跑铜陵教学质量的非凡业绩。在总校长汪兴益的眼里,铜都双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好教师。因为在铜都,他们重新定义了“好教师”的标准:好教师不在于自己讲得多么精彩,而在于如何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自主学习、放飞思维的状态,是否能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点燃者、点拨者。

在这一新的评价标准下,铜都双语学校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洼地”,争相为自己的成长“投资”。他们学会了以一种“归零心态”走向新课堂,又以一种“空杯心态”走向学生,他们在无数次的观点交锋中厘清了曾经迷失的课堂方向,打通了新教师快速成长的通道。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特质和精神,无疑打上了鲜明的“铜都”标志。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符号,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批同道者,他们对铜都双语的课改文化有一种集体的表达:教师要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学生。谁经营了课堂,谁就可能撬动教育的支点。

距离学校2公里的地方是我们的住处,正对我窗户的对面有一座山,山顶有一座灯塔,夜幕降临,塔顶辉煌,我似乎看到了课改的光芒,那是久违的相遇,那是寻梦者的喜悦,那是青春的释怀!

距离铜都1000多公里,还有一个地方,我们叫它凤凰城,这是我们支教的地方,也是我们续梦的地方,这里与传说中的凤凰有关----名曰“凤阁岭”,山大沟深,路途遥远。我们豪迈地说“我们只要凤凰不要岭,我们要让山里飞出金凤凰”,我们所说的“凤凰”,就是我们的高效课堂文化。在即将出刊的凤阁岭教育杂志《凤凰月刊》封二,刊发了一首诗《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共勉。带着铜都的零零总总,我们快乐出发。

从明天起,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备课、上课、播撒纯真

从明天起,关注课堂和学生

我有一个梦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给每一个孩子正能量

告诉他们我的感动

那成长的喜悦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孩子

给每节课都留下萌动的声音

陌生的种子我也为你感动

愿你有一个诗意的旅程

愿你发芽成长

愿你在春天看到希望

我们一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5年1月26日 夜 凤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