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牧场式教学


《小学数学“牧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11-19 | 浏览:283次 ]

赵科利工作室课题组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牧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概念及界定:“牧场式”教学是指建立在用“新三本”替代“旧三本”的开放的新课堂,即用“以人为本”替代“以知识为本”,用“以生为本”替代“以师为本”,用“以学为本”替代“以教为本”。“新三本”分别代表新课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牧场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开放、开启、开发”,即开放活动,开启生活,开发情智。活动是载体,生活是动力,情智是方向。最终达成“乐学—会学—学会”的三维目标。

2.意象解读:牧场之上,蓝天莹莹,白云悠悠,微风习习,芳草青青。牛羊自由闲适地吃草,放牧者跷脚仰卧草甸之上,或看浮云变“白衣苍狗”,或翻上几页闲书,或干脆吹一曲横笛。再不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形。但无论哪种,这才是真正的“放牧”之景。看似不闻不问,看似放任自流,其实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秩序的。有前面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剩下的只有牛羊自个的事了。至于哪只牛羊喜吃何种草,什么时候喝水,主动权在牛羊“自身”,只要吃得高兴,只要能吃饱,只要能长膘,“放牧者”何须干涉!这种情景按古代说法,有“无为而治”之状,照当代理解,则有“回归自然”“物人和谐”意味。

从新课程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来看,今天我们恰恰需要真正的“牧场式”教学。“牧场式”教学体现的正是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行吸收、积累,更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放牧者”,负责把学生引领到营养丰富的“牧场”,并作适时地点化、指导。如果把课堂比喻成“牧场”,那么教师就要想尽办法使课堂“水草丰美”,气候相宜。扩大来说,作为一所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大的“牧场”,每一个教师都要为这个“牧场”的丰茂努力。

3.“牧场式”教学特征:

(1)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命令式语气,军事化课堂管理和严格的课堂纪律,无情扼杀着学生的个性和潜在的创造力,我们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建立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心理重压,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辨、敢做。
(2)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它即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点,科学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是教师评价自己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和师生共同参与和学生自我比较的开放性特征。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主体直接作用的是对象-客体,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基础,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化、趣味化、人性化、生活化。

(4)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开放教学组织形式,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主探索,大胆想象,求异创新,学习方式不拘一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尝试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等。
(5)学习评价的开放性。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过程,在评价形式上让学生成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学生情感、学习态度与合作精神的评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牧场式”教学的提法,在国内外目前还百度不到,但“牧场式”教学倡导的“开放、开启、开发”的核心理念,在近似的研究领域都有涉及,如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欧美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它提倡天才教育,发展个性,它注重兴趣,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当时政府颁布的新学制(壬戌学制),提出的标准有: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这种教学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还进入中学和大学。众观国内外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教学”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必需的。我国台湾省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立的基本学习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以“学会学习”为目标。

与“牧场式”教学异曲同工的还有“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尽管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牧场式”教学所倡导的三要素“牧场、牧人、牛羊”之间“物人合一”的原生态状,在国内外同领域,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顶端设计、中端策略、末端效应,都还停留在各自为阵、厚此薄彼的层面,有涉及但不系统,有理念但未落地,操作性、实效性亟待修正。“牧场式”教学将在汲取“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活动建构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剥丝抽茧,在传承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且行且思,拓展研究领域,提升课题内涵,实现课题价值,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树立另一盏灯塔,提供另一条路径。

(三)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1.理论依据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生本教育理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虽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很不完善,但他们身上包含着人类千万年进化所积淀的优秀基因,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学生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求知欲望的膨胀,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

◆自主学习理论:每个学习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人”,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2.研究价值

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还比较僵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不能有效充分的得到展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问题,无疑制约着课堂效率。由此,我们不由得不思考:(1)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怎样一种状态?如何能使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2)知识就是一种构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如何构建?(3)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如何形成?

课堂教学要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最大的限度的发展人,“使他们具有交流的兴趣、探索或发现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它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课堂的诸多环节,建立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一流队伍是关键;二是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体验历程。这正是“牧场式”教学所要完成的使命。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积极探讨研究“牧场式”教学的评价标准。

2.通过研究,探讨不同教学内容实现“牧场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3.通过研究,不断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1.牧场: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问题研究。开发五种策略、建立三种机制。(五种策略:先学后导策略;问题导学策略;综合性学习策略;生生互动策略;当堂训练策略。三种机制:学案导学机制;课内调节机制;课后反思机制)

2.牧人:教师自身发展问题的研究。要有效解决观念与行为脱节的问题,即教师的观念和教学的行为怎么达到统一。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考虑的问题都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常态,要扩散到生活的常态,坚决杜绝教师在课堂内独自表演的现象,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微笑、告别古板;选择倾听、告别急躁;选择鼓励、告别责骂;选择引导、告别堵截。要在教学行为的过程中,让观点得到落实。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在预设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促成多样性、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包容偶然性和创造性。要有一种推理能力,使生成能有机的融入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离不开预设,因为新课标教科书本身就有很好的预设,但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文本,进入文本,超越文本,进而创新文本。
3.牛羊: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解决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通过给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利用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在绿色开放的教学机制下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三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三是教育者视野的转变。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乐学)、活动内容的设计(会学),都是为“学会”架桥铺路,事半功倍。首先解决“欲”的问题,其次是“渔”,最后才是“鱼”的尘埃落定。沟通=70%的情绪+30%的内容,就是这个道理。

2.应用价值:本课题以工作室为研究基地,以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引领辐射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宝鸡市市区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

3.创新之处:“牧场式”教学,将“数学生活化”、静态内容“活动化”,学习方式“开放化”,三者合体,立体推动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在绿意盎然的“乐学”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在课题研究中充分理解与正确把握小学数学“牧场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寻求有力支撑。

其次,把握当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牧场—牧人—牛羊”三管齐下,确立子课题,找准着力点,为课题研究提供大量有意义的可操作性实际案例,丰富课题研究的成果。

然后,实践探索研发《小学数学“牧场式”教学》精品课程,系统归类,逐层打磨。

最后,对实施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反思总结实践效果的基础上,对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与深入,并完成相关研究成果的表述。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本课题将通过学习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儿童与教材》、卢梭的《爱弥儿》、张文质的《慢教育》《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王宪昌的《数学文化学》、李炳亭的《我们的教育学》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等一些相关著作和其他研究成果,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力求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为研究而行动”。

3.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为了探求“牧场式”教学涉及的“牧场、牧人、牛羊”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保障研究实施的可行性,需要对某个实验班或某个案例进行个案研究,记录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并进行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为了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实施的过程过程中会及时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终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三)实施步骤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

1.建立健全课题组。

2.从学校管理机制、教师职业潜能、当前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当前学习生态等方面,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5月)

1.完善课题。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分层研究。

◆“牧场式”教学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

◆“牧场式”教学之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牧场式”教学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牧场式”教学之教师理性行动研究。

3.课题整合。

4.课例分析。

5.模式构建。

6.验证修正。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前期储备。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

在先期的新课程实验中,课题组成员已经积累了一些优秀教学经验和一批教学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生产力。2012年至2013年5月,课题组负责人赵科利主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小学有效课堂课题研究,探索出了虢镇小学“34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虢小之春”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中,向参会的区内外老师进行了展示,影响深远。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主持宝鸡市陈仓区实验小学有效课堂模式的升级完善工作,在学校已有的“234”有效模式的大框架下,和研究团队一起进一步探索提炼出了数学学科的“433”导学模式;学校成功创建宝鸡市“课改五星级”学校。学校先后与区域内的相关课改实验星级校展开了合作交流并结成了学习共同体。课题组其它成员所在的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高新区等校,也都进行了“新课改有效课堂实验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在近几年,已经完成多项省级、市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它们分别是《小学数学活动有效设计和组织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梅孔繁成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2014(12)

2.周振宇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8)

3.胡六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A)

4.崔 飒小学数学生活化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5.陈亚红 走出数学生活化的误区[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06)

6.张建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12)

7.卢忠红.小学数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方案探究[J].数理化学习. 2014(07)

8.刘从礼.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14)

9.史履兵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3(03)

二、专业支持。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1.赵科利,小学数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育学会理事,宝鸡市陈仓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近三年来,他主持研究国家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及其它省市级课题研究三项。在《教师报》《陕西教育》《新课程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教学案例8篇,有21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在省市区级获奖。先后主持编辑《虢小教研》《实小教研》《凤凰月刊》《生命如花》等教研刊物及校本教材16本,校本教材《生命如花》之《生命教育篇》,受到成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肯定。分别在陕西省小教中心、宝鸡教师进修学校、宝鸡市小教中心、宝鸡教育中心等处进行了面向陕西省小学数学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的专题教研培训、有效课堂专题培训、特岗教师培训共计11次,培训学员1200余人。

2.朱丽丽,1983年12月出生,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课改新秀,宝鸡市高效课堂课改标兵,陈仓区兼职教研员,陈仓区虢镇小学数学教师。曾参与多个市区级课题研究,个人教学基本功扎实,在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均有不凡的业绩,《有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数学课堂可以这样美》《点赞高效课堂》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曾多次参与宝鸡市课改实验星级校的调研,宝鸡市“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示范课展示,陈仓区高效课堂暨校本研修教师培等活动,多次承担市区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能手培训、评选等工作。

3.杨红艳,小学数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评优标兵,陕西省课改新秀,宝鸡市学科带头人,高新区兼职教研员,宝鸡高新三小教务主任。近30篇论文在省、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参与编写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集锦》在渭滨区发行,《小学毕业升学权威宝典》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曾任2014年陕西省教学能手评选评委,2013“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学科辅导教师,2012国培计划“影子培训”指导教师。

4.张亮,1984年6月出生,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宝鸡市教育学会理事,千阳县启文小学数学教师。主持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在全县推广,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市县教研成果征集活动中获奖或发表;曾任“国培计划——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高级研修项目”授课教师、“国培计划——陕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学科导师、2014年省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评委、省市“名师大篷车”授课教师,先后在省市县的教师培训活动中做学术报告及公开示范课近20场次。2014年11月1日版的《中国教育报》将张亮同志作为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了宣传报道。

5.唐娟利,1983年10月出生,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课改新秀,宝鸡高新第三小学数学教师。一直致力于“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2013年4月代表宝鸡市参加陕西省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聘为“宝鸡市名师大篷车讲师团成员”,先后赴宝鸡市多个县区学校送教交流。多次担任省、市、区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能手评选等评委工作,2014年5月为宝鸡市参加省教学能手大赛教师作培训指导。

6.楚晓密,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课改新秀,宝鸡市渭滨区“名师工作团”成员,宝鸡市渭滨区高家村中学小学部教导主任。近五年来,先后发表论文《真实、有效、发展》1篇(《少年智力开发报(教师版)》CN13-0022),参与编写出版《小学毕业升学权威宝典(数学)》1套(西安出版社)。论文《实践、反思、成长》《以生为本,为生而教》《亲历课堂,共同成长》《追求有效的计算教学》、《浅析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情境中的应用》《摈弃华丽,追求实效》,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比的应用》,课件《确定位置》等先后在省市各级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7.常红英,1985年3月出生,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新秀,宝鸡市金台区高效课堂课改标兵,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7月执教的《分数除法一》一课获第七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交流展示西北地区观摩活动数学组一等奖;2015年4月执教的《优化》一课在“陕西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5年3月录像课《小数点搬家》荣获“陕西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分获省市一、二等奖。

三、后勤保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1.人力资源保障:宝鸡市陈仓区实验小学校长梁春宇为课题组的行政主持人,负责对课题组的行政支持。我们将特邀省市区教育专家做我们此项课题的实施指导专家,为本课题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2..物质资源保障:学校提供工作室和课题组必须的所有硬件设备,除省厅下拨的工作室专用研究经费,学校还将为课题组配套一部分经费,专款专用,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3.时间保障:本课题计划已列入学校科研规划。
4.制度的保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在时间、人员及课堂教学等方面予以保证,建立健全各种保障制度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