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有效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 课堂生成 问题意识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09-29 | 浏览:213次 ]

凤凰咖啡屋

主持人:朱丽丽 (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姜虹(宝鸡高新一小):


关键词: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能化繁为简,清晰明了地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不论你有多丰富的想法,思维导图完全可以让你的想法展露无遗。如果运用在学习上那真是记录的好方式,学习的好帮手,思维的好工具。

前一段时间,聆听了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关于思维导图的报告,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我想,如果把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写作思路,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记忆,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尝试吗?于是,在郭校长的指导鼓励下,我给学生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用途,两节课后,我看到学生的作品,真的很欣慰,虽然里边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我感到学生的潜能之大,悟性之高远远超越了我的估计。我想,在语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创作思维导图,把每篇课文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虽然这样会花去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的制作,收获却是非常大的,远远胜过于老师辛苦的讲解所被动学习的收获。

王建平(陈仓区虢镇中学)

关键词:课堂生成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教学设计时力求尽善尽美,唯恐课文所涉及的知识没有讲到,但实际上课时感到时间紧张,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了按计划讲完,一些环节往往紧张带过,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有时还会拖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设计太过主观化,对学情把握不够;二是教学目标预设过多,追求面面俱到;三是缺乏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课堂应变能力是一门艺术,是教学机智的表现。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只有对教材有个充分的把握,才可以对学生有关教材的问题灵活驾驭。其次要善于察言观色,悉心捕捉课堂信息,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已经掌握就不必多讲,多余的教学环节可以及时删掉;如果发现安排内容太多就可以作适当精简,因为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课文或其他途径加以学习和巩固。《雨霖铃》教学中,在鉴赏分析意境时,对其中“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等意象的分析,通过学生发言,我发现学生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就没有按教学设计再补充许多资料。其实许多情况下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自己少说一点,大胆让学生互动、交流,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让课堂闪耀出美丽的光环,成就精彩、充满活力,这就是“生成”的力量。

刘洁(陈仓区虢镇小学):

关键词: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1.模仿法,对于提问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先让他们模仿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方法,如模仿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同学的提问。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副手套5元、一块手帕3元、一个茶杯2元、一顶帽子6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此生所提的问题就会给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起一个引导作用,他们也会模仿着提出类似这样的除法问题。

2.比较法,即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时,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异同点,针对异同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2: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3: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

通过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同学们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有问题可提,而且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会有很深刻的理解。

3.观察法,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教师通过表格形式展现出3的倍数,让学生大胆观察、去发现:“3的倍数都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潜能生,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是3的倍数与个位有关。”“真的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问题才得以发现。

4.联想法,即训练学生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能力。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

生1:角是什么样的?

生2:角有名称吗?

生3:角有大小吗?

生4: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

学生提出问题后,再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进而抽象出角、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指导学生会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