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我来点评


听华应龙《角的度量》一课有感

[ 信息发布:翟雅清 | 发布时间:2015-11-30 | 浏览:241次 ]


一直向往亲身走进名师的课堂,领略名师的风采,可从教十于载,只从屏幕上略闻一二,这一直使我倍觉遗憾。这次作为“湖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教研中心”的成员有幸在仙桃第一次亲耳聆听了一节国家级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角的度量》一课,不禁由衷地钦佩,大师就是大师。

“尊重学生”是课堂内不变的声音

从华老师一上讲台,他亲切的笑容,他谦虚的表白,以及他九十度的鞠躬,让我看到了有涵养,谦和的教师形象,他亲切地犹如我们的同事,教导主任!完全没有一点名师的架子。他不光尊重台下每一个听者,对学生更是处处尊重。整节课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上,都是在学生主动探究中一步步完成的,教师没有一点的不相信学生的意思,放手让学生摸索出量角的大小的方法,这是对学生整体的尊重。对个体,华老师更是关心,爱护。

细节一:在学生明确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之后,老师马上让学生自己试着量作业纸上的角1。当然,孩子们基本不会,将量角器翻来覆去,一头雾水。华老师巡视时找出一种比较典型的“量法”,让一名学生展示给大家看,并让他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能看出角1是多少度吗?

生:(低头)不能。

师:你量的时候有什么困惑和不明白吗?

生不语,老师又将这句话面对全班问了一遍。于是大家纷纷表态

生:量角器是圆的,不好量。

生:我不知道怎么放量角器。

生:令一半圆用到哪去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线呢?

…………

华老师听完了每一个孩子的疑惑,足足用了3分钟,他让孩子们充分表达,孩子不知不觉就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也完完全全掌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来在探究总结完量角的方法后,华老师不忘又将当初展示用量角器的那个孩子请到前面重新量,可他还是不会,华老师又请他的同桌把他教会为止。整节课的每一个问题,华老师都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不放过任何一个举手的孩子,这是“尊重”,更是“扎实”。

华老师曾说:“相聚是缘。多年的篮球生活,让我学会了与人交往,懂得了交往的首要前提是尊重。在球场上,尊重教练,尊重伙伴,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在工作中,尊重领导,尊重同事,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家长,尊重一切与自己有关和无关的人。因为我懂得并做到了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个人,所以我总是生活在阳光之中。”

“精益求精”课堂里永恒的主题

细节二:这节课是由孩子们喜欢玩的滑梯图片导入的,屏幕上出现了三座倾斜角度不同的滑梯,让学生说说各自喜欢玩那一座。然后老师问:“那你知道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学生对滑梯最熟悉不过了,当知道滑梯中还蕴涵角的知识后,一个个情绪高昂。而课前精益求精的华应龙老师为了获得儿童滑梯的科学性倾角,他除了亲自度量和查阅资料外,还专门走访了三位相关专业的工程师,才得知滑梯的角度是40度—56度这一数据。这种敬业的和专业的精神使我感到了惭愧,回想起我的每一节课,有这些“精益求精”的细节吗?……

“构建知识体系”是数学的灵魂

《角的度量》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自己也上过,可仅仅都是停留在如何量,如何写的知识技能层面上。让我没想到的是,在课的结尾,华老师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角的单位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度”也是计量单位,可与其他的计量单位有区别的是,再大的角也是用“度”作单位,与“米”、“千米”等单位不同,渗透比“度”还小的角的度数单位还有“分”、“秒”这一知识。这一设计让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了“量的计量”知识体系,我不得不佩服名师眼光的高远,不是教知识,而真正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孩子们一步步触及到数学的灵魂。

华应龙老师32岁时成为国家特级教师,他*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他的勤学,善思,*的是他对待教学的精益求精。他写道:“苏轼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与谢民师推官书》)。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才能,需要功力,还需要厚实的生活底子作基础。我也许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我一直在努力追求。做一株思想的芦苇,不断反思教学,超越自我。“让我也这样勉力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