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有效课堂教学


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与撰写方法 (徐禹)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7-10-16 | 浏览:216次 ]

禹城市实验小学 徐茜


开展课题研究,要设计好研究成果形式,即最后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是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调查报告、研究随笔、阶段性总结等,这些方式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便于操作。下面对几种成果形式和撰写方法做些说明。

一、研究论文

1、什么是研究论文

它是教育研究者(包括教师)针对某一教育现象,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采用观测、调查、实验、推理、思辨等方式,进行缜密的科学研究之后撰写的具有创新见解的论述性文章,是展示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

2、研究论文与总结、研究报告的区别

许多教师容易把研究论文和总结、研究报告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从内容、结构等多方面都有区别。

课题研究报告是反映一项研究结果并将其公诸于世的书面形式。撰写研究报告通常是该项研究的“收官”工作。研究报告不但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的全面总结,更主要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成果,并由他们来评判、接受或应用这一研究成果。

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总检查、总评价,看看缺德了哪些成绩和经验,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总结是研究面上的东西,比较宽泛、浅显,属于经验型的,没有过多的理论支撑。

研究论文要针对一点来谈,提出论点(或者反驳什么论点),然后写出具体事例和相关理论证明你提出的论点成立,并要规范地列出所研究过、参考过的文献资料。论文不要求面面俱到,通过论文,别人主要是考查你对该问题的研究深度,知道你的专业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3、论文的基本撰写格式

研究论文一般包括六部分。标题、作者信息(单位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1)文章标题: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2)作者基本信息(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及姓名)

(3)摘要(一般200—300字,用第三人称的语气,直陈你论文的目的、方法、水平,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

(4)关键词:一般选3—5个,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

(5)正文。正文前有引言。引言,引出论文的切入点

(6)参考文献:引用公开出版的书、刊及学位论文。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我们以一篇典型论文为例,分析其特性与结构。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黔江区水田乡中心小学校 黄义文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好读物,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计划读书;学会方法,提高效率;内外结合,拓展空间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培养 良好 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建议:

一、选好读物,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因此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明确目的,计划读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许多孩子读书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读了这本书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这样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建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应该怎样来阅读?我要用多少时间来阅读?这样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三、学会方法,提高效率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1.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 “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2.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阅读完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四、内外结合,拓展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另外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 陈珂 《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培养的浅析》;

2. 《今日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重庆地区适应性研究成果专集。

小课题的研究论文要写得短而精(一般可1500-2000字),可以不用摘要和关键词。

二、教育日志

1、什么是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加强。

一般地说,日志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是每周记录一次。在日志中,记录的是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

日志的主体部分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每一次撰写的日志都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事件的日期(若书写日期与发生事件日期不同时,需标明之);脉络性资料,如: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日志,日后要重读日志的内容,会得心应手得多。

案例1

教室8:15

语文课。七彩的课堂(每天课前5分钟)总是弥漫花的馨香、草的翠绿,小家伙们都说他们是七彩孩子。是呀!七彩的孩子总有七彩的梦。“放飞你的希望在春天的早晨,让春姐姐的花瓣雨长上翅膀……”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希望一定是多彩的。”一会儿,孩子们的话匣子开了……

“我的梦想是全世界的闹钟都走慢一点,我的美梦就不会被吵醒。”

“我希望月儿是我家的电灯。”

“如果我的梦是常人想不出的萤火虫,亮着灯光,在老师的窗前……”

“我希望妈妈的嘴巴变小,骂我的时候声音就不会太大。”

“月亮的梦是弯的,花儿的梦是红的,小草的梦是绿的,奶奶的梦是老的。”

我告诉他们:有梦的孩子就会飞。口气中饱含着自豪、钦佩和共勉。

办公室9:10

改了20本《语文伴你成长》,虽然只完成一半,但成就感依旧悄无声息地滋生。看来,人的需求层次并不是特别高深莫测。读了几则我和学生在作业中的短信:

1.几日不见,白云姐姐和陈老师都认不出你的字了,好样的。(老师)

我也发现进步了,谢谢老师。(浩川)

2.这么棒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只给自己四颗星?(老师)

因为我不够自己,所以另一颗星跑了。(沈超)

3.你猜猜今天的苹果姐姐是伤心还是快乐呢?(老师)

是快乐的,因为我今天很开心,妈妈带我去“肯德基”。(静茹)

4.小主人,忘了写作业啦?我很难过哟!(老师)

对不起,我昨天看电视了,我下次和您小手牵大手(拉勾),说到做到。(惠娟)

大院子9:45

这些小家伙,老是能把吃点心的盆子敲出那么刺耳的音乐来。他们笑着,挤着,好象不是等着我给他们盛点心,而是怀着天真的热忱在参加一场盛会。

孩子们玩着古老的“闯关”游戏,一会儿便笑着倒在地上。害得旁边的我心惊肉跳,好几次我都念叨着不让他们做这种“可怕”的让老师寝食难安的游戏。一个小女孩一本正经地说:“老师真的太慈祥了,我们答应您只在草地上轻轻地玩。”我吃惊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不再令我痴迷了,其实这是我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志。------

[资料来源:厦门市同安第二实验小学陈束贤撰写,载黄旭主编:《明日教育论坛》(总第十三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1—14页。]

实例1是作者是一天经历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体现是十分鲜明的。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当天晚上对一天事件的回忆式的记录,而且,是按时间的前后来记录一天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篇备忘录中有不少简单的语句,并用只言片语来记录一些重点。例如,“语文课”、“放学了”、“备课”这些词语。此外,这篇备忘录虽然经过整理,但还保留了一些自由写作的痕迹。

实例2

早上,窗外的阳光有点朦胧。

灌了一碗豆浆,快步向学校走去。一辆辆自行车从身边奔驰而过。“老师你好”的问候声,在早上的阳光里飘荡。

今天我值班。到年级各班检查了“早读”和“晨扫”后,拿起教科书。今天要上《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理了理上课思路,我想到一个学生。“今天的诗歌朗诵要让许××表现表现,好久没有听到他在课堂的快言快语了。”我有点兴奋,“用这首充满青春活力的诗来唤醒他的学习热情,拂去他近阶段来的消沉和忧伤。他期中考的成绩太不尽人意了。”

踩着上课铃声,站到讲台上。播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录音诵读;学生齐读全诗,略加指导、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现在,请许××同学朗诵。”我向他投以鼓励的目光。一秒、二秒、三秒,好一会儿还不见他起来。“许××——”我的声调略有提高。他不情愿地站起来。(适当地描写了讲话者的神态和动作等细节。)“老师我不想朗读。我喉咙有点疼,再说我权利选择读书方式……”不等我反应,他已坐下。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于我。我微微一笑。“我尊重你的选择。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诵读。陈××,你来。”课上的还算开心。

下课铃响了。我走到许××的身边,暗示他跟我走。

走廊上,我把手放在他的肩头。他身高跟我差不多。正要开口,他抢先说了:“老师,我……我不是故意抵撞你,我……”欲语还休,又低头。

“老师不是要批评你。你说的也没错,你有权选择读书方式。但以后课堂上要注意语言表达……”

“老师,可能没有以后了。”

我不解地看了看他。“你期中考成绩很不理想,前阶段,上课老是走神,是什么原因?老师是想用这首诗来激发你学习的热情,课堂上能踊跃发言。”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角有点水气。

“我近阶段来忙着准备迎接‘两基验收’的材料,没时间找你聊天,晚上到你家找你,找你父母聊聊怎样——”

“谢谢您的关心。老师,您去了也没用。”

孺子可教,言语不那么僵硬了。

他继续说,有点激动。“晚上,我父母没空,你不要去了。”

“为什么?给老师一个机会吧。”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答应了,无奈。------

[资料来源:福建东山县石斋中学黄建成撰写,载黄旭主编:《明日教育论坛》(总第十三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8—30页。]

在实例2这篇日志中,黄老师描述的是2003年4月24日在课堂中发现许××的问题过程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在未因述的部分,还叙述了放学后家访许××的所见所闻。在日志中,黄老师记录了大量的对话,也适当地描写了讲话者的神态和动作等细节。例如,日志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我的声调略有提高。他不情愿地站起来”;“他继续说,有点激动”;“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答应了,无奈”;等等。这种精细的描述,对认识当时发生的事件提供了较为具体的信息。

2、日志撰写注意事项

与其他形式的研究方法或成果相比较,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熟悉,只要有纸、笔,有时间,就可以写,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撰写。在撰写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重视日常观察

日志的写作始于观察,通过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形成了教育日志。对于需要记录的一些重要细节,最好在口袋里准备一本小本子及时记录。即使当时的情景不允许即时记录,也要尽可能在事后的第一时间把记忆中尚比较鲜明的细节、研究对象的话语记录下来。即使是只记只言片语,对于日志的撰写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在日志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要尽力把看似零碎的片段和事件整合在一起。

二是要坚持书写教育日志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每天或隔几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来专门写教育日志。在一段时间内,教育日志的撰写可以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举例来说,你可能正在探究某种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在每一节课之内,可以就这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变化、你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等方面,来撰写教育日志;你也可以定期记下你与班上某位特殊学生的接触;你也可以每天或隔几天地记载你新接手的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等等。

三是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相结合

如果是用笔记本来记载日志的,那么笔记本的每一页右边最好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在日后整理日志时,这些留白之处可用于记录一些新增的变化、附录或相关的信息,而且,在对日志记下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它也会派上特别的用场。在这些留白之处,一些简单的分析可以随意出现(不管是句子或一些简单的字),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这一段记录的解释。如果是直接用电脑来记载研究日志,日后在整理日志时新增加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来标出。需要强调的是,对日志记录作一些暂时性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成果的表述来说,这样做可以减低在研究的最后被资料淹没的危险。而教师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有时需要发挥直觉的作用,而不仅仅依靠理性。因为仅仅依靠理性来分析,很有可能会被繁琐的细节所累,而丧失了偶尔闪现的灵感。

三、教育叙事

1、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记录的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从一个或多个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有着多种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这些方式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要根据所叙述事件的情况加以选择和运用。

2、写作教育叙事要注意以下事项:

(1)多向收集资料

教育叙事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和详细的原始记录,而且,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或许就会初步形成教育叙事报告的思路。与资料收集密切相关的研究方法,通常是观察、访谈和问卷。教师可以及时地作一些记录,除教师自己的记录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

(2)把握事件主线

对收集的各种材料进行仔细比较、筛选和辨别,从中发现可用之处,是撰写教育叙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步需要根据故事内容安排的需要将材料连贯起来。而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应体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定是从某个或一连串教育教学事件中产生,是从事件中梳理出线索,而不是将某个理论与几个教育教学事例嫁接在一起,即采用“观点+材料”或“事实+总结”的模式。

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还需要展现真实的自我,展示出具体的、独特的、情景化的日常教育生活。这样才会使讲述的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才能紧紧地吸引读者的眼球,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避免落入惯常的经验总结套路,使用大众化的话语生产出“千篇一律”的文章。

(3)注重事件细节

教育叙事的对象就是教师自己和学生(师生都同时参与并生活在教学事件之中),所“叙”之“事”就是教学事件和生活事件。因而,撰写教育叙事报告必须时刻注意回到事件本身,用“事件”来说话,来讲故事。对事件细节部分的精雕细刻,能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外,还能提供给读者隐藏在由细节组成的画面之中的潜在含义。如此一来,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教育事件,描绘事件细节,本身就能显现出某种有价值的成分,甚至不需要过多地用理论来阐释事件的意义。

(4)关注事件的分析阐释

毫无疑问,教育叙事的写作以叙述为主,否则,便不能称之为教育叙事。但是,对所叙之“事”进行分析与解释,在很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从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来看,教育叙事报告既有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的教育故事蕴藏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实例1

(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件陈述,看上去象流水帐一样,实际上写作者始终关注的是事件的核心人物——顾兵,叙述的是自己与顾兵的家人和本人交往的经历,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今天我获悉将要担任初二(4)班的班主任,感到很惊讶。这个班我曾经做过一学期的任课老师,班风不太好。“大闸蟹一大串”,全班严重阴阳失调,23个男孩+7个假小子=5个小女孩。全班各门功课成绩在年级倒数,全班总分第一名的学生位于全年级第15名。

下班的路上,遇到了这班的原班主任王老师,一见我就说:“我终于脱离苦海了!本想把顾兵留下去,他的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让你好轻松点,可是这学期学校取消了留级制度,没办法,你只好继续拖着这包袱了。唉!这个留级生,自从他留到我班级就不得安宁……”看到王老师提起顾兵那无可奈何的神情,我心里不觉一沉。我感谢了她的好意,同时借口转移了话题,因为我不想带着任何偏见跨进这个班级。

连续几天返校,顾兵都没来。为了确保9月1日班级的出勤率,我按照学籍卡上的联系地址找到了顾兵家。位于打浦路,四周高楼林立,中间夹杂着一些矮平房。开门的是一位矮个的中年男人,自称是顾兵的继父,他请我进屋,但我一见他,一种无名的恐惧感油然而起,心中拂过丝丝寒意。没多久,顾兵的母亲出现了,她一站在我面前,我脑海里就不觉联想到电影电视中时常出现的“瘾君子”画面。

“我是顾兵同学的新班主任,这两天他没来返校,是不是病了?我来看看。”

“顾兵现在不住在我这儿,他去他父亲那儿了。”

“那他父亲住哪儿?”

“我不清楚地址,他房子是租的,大概在老西门附近,我只有他的手机号码。”

“麻烦你给我电话号码,同时也帮我通知一下顾兵,明天8点准时上学。”

我起身告辞。走了没多远,后面就有人叫住我,说是顾兵继父的母亲。她告诉我,“你们学校的治保老师有他爸的地址。”

我匆匆赶回学校,找到治保老师,他开玩笑的说:“这下你不愁没事干了!”言谈间,我了解到顾兵从小就父母离异,母亲与后来的继父相继于去年因吸毒被强制进过戒毒所,他只好投奔亲生父亲。治保老师还告诉我,顾兵上学期经常逃学,轧坏道,他与王老师三天两头去居委寻求支援,协同工作。

终于打通了顾兵父亲的电话,他倒挺客气,约好9月3日见面。

今天顾兵来了,滑着滑板车来上学的,一看那身打扮,就明白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主儿。在我多次要求下,他终于带上了我为他准备的红领巾,总算是给面子。可五分钟后红领巾就不见了。他是空着手来学校的(不带任何学习用品和暑假作业),又是轻轻松松空手而归(新发的书本,塞满了他的课桌抽屉),于是我叫住了他。

“顾兵,昨天通知你带一张一寸的体检照,带了吗?”

“带了!”他顺手从衣兜里拿出给我,我一看禁不住笑出声来,那分明是一张婴儿照,象是刚满周岁的样子,一看便知是从哪儿剪下来的,倒与他现在的模样挺接近。

“顾兵,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老师,你很可爱。老师知道你过去很可爱,现在也一样。你放心好了,我喜欢你就象喜欢其他学生一样。不过……”

“我家里没别的照片,就这一张,一张唯一和父母合影的照片,可惜给剪了……”

我一听,心中一酸,我相信这话是真的。

我们有说有笑地向照相馆走去了┈[由上海市三好中学宋瑾老师撰写]


教育叙事实例2

(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包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融入对事件的展现之中,叙述与评析相结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以了解教师本人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心理活动过程。)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有一段时间,我很为我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一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懒得写教案。

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前两天接到学校通知,说有大学的专家来听我的语文课。学校领导提醒我“要注意教学设计”、“专家可能要看教案的”。

我对这个任务并不陌生,我己经习惯于上所谓的“公开课”了。

但是,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在我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我意识到我所有的得意与失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而目,关键的问题似乎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任英:《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人民教育》2002年第12期]


教育叙事实例3


(写作者更多地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陈述事件的原委,使用学生的文化特质描写事件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在于运用被研究对象的身份、语言、行为等,再现事件发生的场景。它少了一份旁观者的冷漠,多了一份亲历者的热情)。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情。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鉴赏品味、互动感悟,然后再用一课时教学生依文“对”“歌”(作对联、写诗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伊始,我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著名作家碧野同志用一支点染江山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温柔、艳丽迷人的天山自然风光,前两个小标题下的景物更是美不胜收。祖国的名山胜水多佳联妙对,文人墨客的题诗歌咏更为之增色添辉。今天我们依据这两部分的内容学写对联,为天山增添一道文化景观,如何?”学生的眼睛亮亮的,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复习了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领后,我提出训练要求:可独立撰写,也可合作完成,并请写在投影片上准备“发表”。

十分钟后,思维敏捷、素有“才子”之称的张闻宇同学率先举手:“我拟了两联。一联是‘戈壁沙滩,赤日炎炎,暑气溽溽;天山雪峰,白云朵朵,溪流潺潺’。另一联是‘红鳞映清流诗情一片,蓝天衬雪峰画意无穷’。”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也指出“无穷”与对应词“一片”结构不同,对仗不工,可以改为“几重”。

女“诗人”季莉敏也不甘落后:“林海浩瀚,推出万重浪;雪峰矗立,插入千层云。”又是一阵掌声。一向腼腆的赵云同学站了起来:“青青蓝蓝,绿草毯上野花点点;重重叠叠,塔松伞下日影斑斑。”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赞同。徐亮说:“我仿赵云句式写了一联‘隐隐约约,山石鼓上水声阵阵;蜿蜿蜒蜒,密林深处鸟鸣声声。’”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指出“蜿蜒”是连绵词,不可随便拆开随意增加音节,可以改为“清清幽幽 ”。

武侠小说迷郑枫递来他写的投影片:“巍峨天山入云霄峰擎玉臂,氤氲紫气绕太虚竹展翠枝。”“妙!妙!”同学们击节赞叹。原来联语巧妙嵌进了金庸《天龙八部》中的两个人名:萧峰与虚竹。的确很可玩味。得了鼓励的他又补充说,“我还有一句下联‘壮丽瀑布泻断崖水开白莲’,这与课文意境更相合些。”同学们点头称是。这时,钱虎斌同学念出他的上联:“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夕阳无限好。”并诚征下联。课代表瞿玲燕略作思考后说:“牧马奔腾野花绚烂草原风情浓”。钱虎斌同学巧妙点化古人诗句,不露痕迹,既显得典雅又与牧场黄昏的情境相合,真是不错。

同学们还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他们合作完成的对联,出现了诸如“牧羊似玉珠点缀草场,森林似青幔遮盖群峰”;“风临毡包弦音袅娜溢笑语,月洒牧场草色朦胧引遐思”等精彩联语。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我因势利导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写诗歌。

我说:“同学们,联语就是诗语,特别是律诗,要讲究平仄,中联两联要求…”“对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刚才同学们以凝炼的联语已经很好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能否再进一步,把有关“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的联语加以组织,串连成一首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律诗呢?除每句最后一字必须注意平仄外其余的可不计较。”

五分钟以后,一位男生大声念了他的“作品”:“天山脚下走,人在画中游。蓝天衬雪峰,红鳞映清流。蹄响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骏马行溪畔,野花过人头。”同学们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我十分欣喜,鼓励同学们:“依文写诗并不难,关键在于对语言的敏感和提炼。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迷人的夏季牧场’改写一首体式更为自由的‘新诗’。”同学们立即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新的“创作”状态。

下课前三分钟,有两位同学“发表”了他们的诗作(后附一首)。还有更多的同学来不及当堂发表,不无遗憾。我布置他们课后再作修改提高,并建议大家到校园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兴奋极了。

《天山景物记》我用多种方法教过多遍。这节课我教学生“对”“歌”,作品不免稚拙,但收到的效果确实很好。同学们品尝了合作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写作训练;在充满诗情的氛围中受到一次美的熏陶,更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张兰芬老师撰写]

与教育日志一样,教育叙事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记叙身边的事情,虽然它没有抽象的概念、专业化的词汇,似乎显得“理论性不强”,但正是在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中,教师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着。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四、教育案例

1、什么是教育案例

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是为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这些片段蕴含了一定的教育理论。

案例性事件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从你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这些事件或事例,就完全可以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教师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2、教育案例的结构

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都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标题

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如反映课堂教学事件的“哄堂大笑以后”,反映与学生交往行为的“闷葫芦会讲话了”等;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如反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学生启发的“学生给了我启示”,反映教师引导学生行为转变的“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等。


(2)引言

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有一两段话也就可以了。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

(3)背景

完整地把握事件的原委离不开背景。读者在分析案例时,也需要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论。所以要重点说明故事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4)问题及解决

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随着案例撰写的深入,需要将问题与其他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通过读者的分析再确定问题的所在。问题的解决需要详尽的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到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案例的主体,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如果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罗列出来,以供读者参考、评论。

(5)反思

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不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尊重与理解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也要育心。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发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当孩子委屈哭泣时,必然有他的原因,教师要善于捕捉细微处,洞察孩子内心的想法。当孩子感受老师的理解与关爱的时候,那也将是孩子主动拉近彼此心的距离的开始。

今天班里最坐不定,且最令我头疼的张以驰在课堂上居然坐定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举手发言了!这是怎么回事?略一回忆,想起了课前的那一幕:走进教室,见他正低头捡着脚边的一张小纸片,我轻轻摸摸他的头,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悄悄地在他的耳朵旁说了句:“你真棒,老师真喜欢你!”

难道,是这么一个眼神,一句话,让他开始改变了?要知道,这个刚入学没多久的孩子,每天都会因为调皮捣蛋而屡屡遭到各科老师的批评。不管老师采取了怎样激烈的措施,均不见效,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势态。看来,赏识教育真的很神啊!

于是,我决定开始猛烈的“糖衣轰炸”。

……

类似这样的表扬还有很多,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下,张以驰狠命坚持专心听了一节课。原本,我以为很难调教的他原来也有“软肋”。

吃过午饭,张以弛又开始“活跃”起来,整个教室成了他的天下。

“张以驰,”我走到他身边,拉起他的小手说,“顾老师一个人在这里批作业好寂寞,你来陪陪我吧?”

“好啊。”他的小眼睛滚圆滚圆的,回答得干脆极了。

在我边上的他偶尔看看我教其他孩子做作业,显得很安静,也很自在。见他无所事事,我请他看《十万个为什么》。见他看得那么投入,我继续批改起作业来。

没过多久,我见他一个人站在那哭,伤心得跟什么似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我站起身一边替他擦眼泪,一边询问他怎么回事。谁知他就是不开口,我一看,他手里书没了。而书的主人此刻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

“是不是他把书拿走了,不给你看?”见我说中了,他哭得更伤心了。

“沈畅,”我叫来了书的主人,“是不是以为他自己从讲台上拿了你的书看的,所以你生气拿走了?”

“是的,他怎能自己拿我的书看。”他显得很气愤。

我摸着沈畅的头告诉他:“书是老师借给他的,因为啊,他陪老师批作业,可乖了。”

见我这么说,沈畅赶忙将书从讲台上拿过来,并放到了张以弛的手里。这下,两个孩子才都抹平了心里的疙瘩,一个高高兴兴玩去了,一个津津有味地看起了书。

上课铃声一响,张以弛乐颠颠地告诉我,以后每天他都要陪我批作业,因为今天他觉得好开心!

【反思】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千差万别,个性、能力、兴趣各不相同。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学会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信赖的良师益友。

一、给一份宽容

……

二、留一份尊重

……

三、多一份理解

……

当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相信只要怀揣着教育的梦想,让自己化身为一个欣赏者,总是能看到成功的!

[资料来源:网站下载]

(6)附录

是否安排“附录”,要视案例的具体情形而定。“附录”中的内容,是对正文中的主题有补充说明作用的材料,若放在正文中,会因篇幅过长等问题影响正文的叙述。例如,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案例中,可选取一节典型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是选取某位学生的作业置于文后作为附录。

上述案例包含的内容不是案例的形式结构,只要在案例相关内容的叙述上,考虑到以上几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组合就可以了。

3、教育案例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视自己具有的偏见

由于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的不同,有时难免会形成对一定事物或人的固定认识,可能有时不合理。在案例写作中注意到这些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既有助于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有助于读者把握问题涉及的多种不同因素。

(2)不能陷于感情的宣泄

因为作者往往是事件的当事人,这样,他一方面选择对自己情感有触动的事件作为素材,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大肆渲染这种情感,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移到个人情感的层面上去。

(3)理清案例问题的性质

这个问题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并不轻松。也许你的出发点是围绕教学方法写一个案例,但在写作过程中,纷至沓来的信息可能让你意识到原有的出发点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问题的性质渐渐变成“教育管理”或“师生关系”之类的了。

五、其它形式

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还有“教育(教学)反思”、研究报告、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研究随笔等形式。“教育(教学)反思”写什么,教育局编印的《听课记录》封二中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小课题研究报告的写法,一会儿陈主任会讲到。置于调查报告、研究随笔、阶段性总结等成果形式的写法,大家可以自己上网去查一查,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下。因时间关系,这里不再讲。这些表现形式既可在撰写结题鉴定材料时使用,更可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我们都应做研究型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研究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朱永新说过“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 为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让我们珍惜机会,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拿起笔,把收获成功的欢乐、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冥思苦想后的灵光一闪都记下来。只要坚持不懈,我们也可以成为“大师”!

今天所讲的,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