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室动态



工作室动态


论剑课堂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7-05-10 | 浏览:267次 ]

文 / 杨红艳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1

理论导引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泉州师范学院苏明强教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一文,文章刊发在《教育视界》2016年12期。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本质、数学四基、数学四能以及数学思考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抽象和概括。在数学实践层面上,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数学本质;数学四能;数学思考;

自从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核心素养”以来,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区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

与此同时,数学教育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都有哪些?二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应该如何教学?前者是理论性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后者是实践性问题,在教学层面上,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策略”,即“教思考 、教体验、教表达”,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判断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无论教学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还指出“与此相对照,这显然又正是当前应该努力纠正的一个现象,即学生一直在做,一直在算,一直在动手,但就是不想!这样的现象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 ,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本质、数学四基、数学四能以及数学思考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抽象与概括,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



2

实践探索

《确定位置(一)》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之后学习的新知内容。在研磨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渗透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在教学设计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几点。

1 .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

基础知识:利用观测点、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基本技能:能精确规范的描述位置和路线。

基本思想:对应思想,即不同的描述位置与面、射线、点的对应;数形结合思想,即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的结合。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累确定位置、描述路线的经验,体会观测点、方向和距离在确定物体位置时缺一不可。

2.从”数学思考“的角度设计教学,重视思考 、体验和表达

数学思考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数学思考常伴随着问题解决。本节课,我力求做到:

1游戏激活思考

我采用了两次找红磁扣的游戏导入教学,第一次找红磁扣只能进行大概的位置描述,所以不能精确的确定红磁扣的位置。第二次找红磁扣借助了黄磁扣、20厘米长的磁条和正右方向确定了位置,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描述出:红磁扣在黄磁扣正右方20厘米处。分析描述语言,学生可以很自然的提炼出“观测点、方向和距离”这三个确定物体位置的要素。这样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前认知,有效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又用游戏激活了学生的思考,点出了本节课的探究重点,即利用观测点、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

2问题驱动思考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分别是: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方向?如何区分大象馆和长颈鹿馆的位置?从斑马场到猴山应该怎么走?

第一个探究活动学生体会到用”东北“来描述方向,此时方向对应在以观测点为圆心的扇形面上,这是一个大范围,方向无法精确描述。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到要精确描述方向需要借助角度。接下来学生在“找角、量角、描述角”的自主探究中掌握了用形如“北偏东20度”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精确方向,并能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个探究活动学生体会到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北偏西60度的方向上,它们的位置对应在一条射线上,还是无法确定,此时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需要借助距离来确定。给定距离后,学生体会到此时的位置确定在了一个点上,这个精确的位置需要借助观测点、方向(含角度)和距离来确定。自然而然,学生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应用这三个要素来规范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在活动中学生还体会到,平面图中任意一点都可以借助“观测点、方向和距离”来确定,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三个要素在描述物体位置时缺一不可。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根据“观测点、方向和距离”确定路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由于路线出现了拐点而导致观测点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分段描述路线,路线中每一次拐点都要重新确定观测点和方向。

3闯关巩固思考

探究之后,分别设计了三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闯关练习,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知识,巩固技能。

4联系升华思考

本节课主要建立了4个联系,一是在导入时利用游戏活动建立新知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帮助学生有效进行知识迁移。二是在巩固练习中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借助图形来描述位置的直观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三是建立了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学生对比“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观测点、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相似之处,总结出在平面上,观测点一定时,这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都要借助2个数据。四是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课的最后提出“将魔方抛向空中,如何确定其最高点的位置”这一具有延伸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现有的知识只能解决二维平面空间的确定位置,还有三维空间的确定位置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去探索。

3.关注全体,注重评价

本节课采用小组捆绑考核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倾听、数学表达、小组合作等学习习惯的培养,用评价导学,用评价促学。

3

反思感悟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思考,而促进成长的思考必定源于内在的自发,而非外在的强加。有质量的思考往往是持之以恒的思考 ,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是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思考方式,浅尝辄止的思考必定无法深入。

“无专精则不能成”, 基于一节课的思考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长时间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有效契合的过程。虽则研备的过程费尽了心力,为了想出更新更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常常需要绞尽脑汁、查阅资料,甚至数易其稿,但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却是让人欣喜的。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理念的清晰,更是行动中对教学思考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是教学行为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是知与行的统一。

于漪老师说过:“上了一辈子课,一辈子都在上有遗憾的课”。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实施虽从整体而言比较完整清晰,课堂也具有一定的厚度,但在教学实施的细节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在课堂中做到举重若轻、大气开阔。

愿我们在研究中让思考更持久、更深入,让教学在“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下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