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超级营地


安康市2014年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听课感受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7-06-15 | 浏览:410次 ]

安康市第一小学 王富军


2014年4月22—24日,安康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市一小和汉滨区培新小学进行,本次活动市局领导高度重视,评选活动前组织召开了各县区(校)领队和小组评委培训会议,对领队、评委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给评委颁发了聘书,陈科长就大赛作了周密组织和细致安排,市教研室程主任就比赛程序、评分标准等做了详细说明。在赛教过程中,陈科长等领导深入到各赛点了解大赛进行情况,马局长亲临各赛点检查,对赛教组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各评委组认真贯彻评委工作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履行职责,力求公平公正,让能者脱颖而出。各参赛选手在抽到竞赛内容后精心准备,各展风采。这次赛教活动我有幸担任了小学数学科学组的评委,短短两天听了17位选手的参赛课,紧张之余更多的是收获、惊喜和感动。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亮点:

1、说课。选手基本上能从教材、教法、学法和过程等方面来阐述,能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和解读,说出教材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能说出选择的教法、教具准备;点到了学法;教学过程的叙述教完整,思路比较清晰。选手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课环节总的来讲基本符合要求。

2、答辩。大部分选手基本上能围绕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有理有据,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极个别选手出现“哑火”现象。

3、上课。本次参赛选手的个人素质、教学水平普遍很高。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呈现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顿开的喜悦,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感动,每节课都呈现出参赛者不同的特色,闪耀着各自的亮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亮点一:注重课前交流,通过精彩的课前互动,带学生轻松走进课堂。因为所有参赛教师都是异地上课、借班上课,老师和学生基本上互不熟悉,所以课前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是上课成功的前提。参赛教师在这一方面做的也比较好,选手们有的通过唱欢快的儿歌、有的通过猜谜语、有的通过讲故事、还有的介绍学生熟悉的风景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师生情感得到互动交流,使学生的身心愉悦,心情放松,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

【案例一】:教学《四则运算》的课前交流—“聪”字法。

师:(投影显示“聪”字)观察“聪”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1:“聪”字里面有“耳”。

师:有“耳”就是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

生2:“聪”字里面还有“口”。

师:有“口”就是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要积极发言。

生3:“聪”字里面还有“心”。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有“心”就是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要勤于思考。

师:还有吗?(学生观察思考)

师:(启发)那两点像什么?

生4:像我们的眼睛。

师:你回答的太好了。这是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认真观察细心看。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聪”字,你有什么感想?

师:通过“聪”字的观察发现,要成为聪明的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认真听讲、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师: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案例二】: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课前交流——“抢3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游戏规则:从1报到30,每次只能报一个数或2个数,谁报到30谁取胜。师生开始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但基本上都失败了。)

师:老师为什么总会赢呢?有没有什么窍门呢?

师:(启发)要想抢到30,就要先抢到?(27);要抢到27,就要先抢到24;……你们看,抢到的数都是?(3的倍数)。

师:怎样判断出一个数是3的倍数呢?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上课。

【案例三】: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课前交流——故事导入。

师:你们知道成语“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吗?

师: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你们知道吗?

师: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完全听懂他的话,这个人对猴子的生活习性也很了解,由于家境开始不好,这个人就想减少猴子的食物。有一天早上,他对猴子说:“从今天以后,每天早上只能给你们3个桃子,下午只能给4个桃子了。”猴子们听了,很不同意。于是,这个人就改口说:“那从今天起,每天早上给你们4个桃子,下午给你们3个桃子。”猴子们听了以后,都很满意。

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大笑呢?

生:猴子们太笨了,早上给3个桃子、下午给4个桃子和早上给4个桃子、下午给3个桃子是一样的呀!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数学算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能。3+4=4+3。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加法的有关性质,现在上课。

以上三个案例的课前交流都很精彩。“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这几节课的选手都上的很流畅,课堂氛围很轻松,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互动。也有极个别的选手在教学中,没有和学生交流就硬生生地开始上课,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导致课堂不能顺利的进行。
【案例四】:上课前五分钟,选手站在讲台前看自己的教案,学生端坐在座位上等待上课,选手看表,还有三分钟上课。

师:谁是文娱委员呀?起一首歌。

生:(集体沉默)

师:文娱委员是谁呀?怎么不起歌呢?

生:老师,文娱委员不在这。(原来全班同学分两组,文娱委员没有分在这个组里,所以歌也没有唱成。)时间到了,师喊上课,结果班长也没在这边,起立也没人喊。这节课的课堂氛围可想而知了。

亮点二:能就地取材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这一点对于赛教课很重要,因为赛教课时间很宝贵,从你抽课到上课期间只有短短的不到两个小时,这期间选手的整理出教案、还要准备说课、答辩的内容。所以能就地取材、在身边及时发现并合理的应用教学资源,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顺利的实施教学策略,也是对一个选手综合素质的挑战。

【案例一】:教学《质数与合数》情景创设。

师:能说说我们教室里都坐了那些人?

生:老师、学生,还有后面的评委老师。

师:你能给教室里坐的这些人分类吗?

生:按照年龄分:大人、小孩;按照性别分:男、女;还可以分成老师、学生。

师:可见依据的标准不同,分出的类别也不一样。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1~20这些数的因数并给它们分类,你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评析: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地取材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根据的标准不同分出的类别也不一样,然后在让学生找出1~20个数的因数,顺势让学生给它们分类,学生就很容易按照因数的个数这个标准来分,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就推到到质数和合数的这个知识点上。

【案例二】:教学《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情景创设。

师:(出示米尺)认识米尺吗?

生:认识。

师:你能用米尺测量出教室黑板的长吗?

生:可以,会。(学生上台测量,整米数还多一点。)

师:用米尺测量教室黑板的长,3米还多出一些,怎么办呢?(教室由此揭示出不够整米数就要用分数表示,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三】:教学《年月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现在是哪年那月那日几时几分几秒?

师:这句话里面有哪些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

师:还有吗?

师:其实年、月、日也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年、月、日。

【案例三】:教学《四则运算》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能给老师介绍一下安康都有哪些景点吗?

生:香溪洞、瀛湖。

师:听说香溪洞很美,哪些同学到过香溪洞?

师:(多媒体展示)去香溪洞→成人票:40元;儿童票:半价。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需要买几张门票?什么样的门票?要用多少钱?你会列式计算吗?

评析:选手创设游香溪洞的教学情境,通过如何买门票,计算买门票的钱数,把计算教学置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来理解四则运算(含两级)的意义、计算顺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理念、新思想。

亮点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法的指导。能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数学活动的经历与体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求知欲、自信心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选手们都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获取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教学《质数和合数》的选手,在让学生找1~20以内各数因数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计算、分析、归纳、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在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了“筛法”这一基本方法,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还有很多课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亮点四: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巧妙的结合,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之间的关系。这一亮点在参赛选手中表现的也很突出,有的选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课前预设的,最精彩的是一些选手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是课堂生成的,显示了选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亮点五:老师评价方式更主动了,多元评价的理念贯穿课堂。改变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体系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一般的参评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课堂上一味的表扬学生,动不动就“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或者是掌声满堂响,学生对表扬麻木了,面对老师的表扬无动于衷;还有一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不投入到活动中去,“不敢”去直接或间接地批评他们,视而不见。但在这次评选中,有很多选手注意了运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如:在教学中能注意发现学生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的评价;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勇当第一;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有用眼神、用手势等体态语言来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出现了问题能及时纠正,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亮点六:注重板书的设计和书写。板书的设计和书写在赛教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它的呈现具有瞬时性,课件不能完全代替板书,优秀的板书设计是随着教者教学的层层深入,逐步展现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知识规律,使人一目了然,它是一节课的高度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板书也是选手教师基本功的直接展示,容易给人建立良好的印象。这次讲课比赛,大多数的选手在板书设计上用了心思,书写工整,集体隽秀、排列整齐、内容精练、清晰明了,给人以美感,为课堂增色不少。

二、存在问题:

1、说课。

⑴部分选手有头无尾,少数选手无头无尾,让评委不知所措,不知道他说完了没有。

⑵说教材,大多选手只谈了知识技能目标,重点难点等,而忽视了对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其他三个目标的阐述,对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因剖析的很少。

⑶说教法,只说采用了某某教法,很少解释选择这种教法的依据以及在哪个环节使用了何种有效教学手段等,有的选手对教学方法理解的不够正确,管什么都叫教法。

⑷说学法,对选择的依据很少有阐述。

⑸说教学过程,主要现象有照本宣科、照着教学设计一直读下去连头都不抬下的;但也有个别的选手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太丰富,眼神游离不定,给人心不在焉的感觉。

⑹极个别选手没有说完四个环节,不完整。

2、答辩。

⑴第一种现象是答辩结束后,没有说“我的答辩完毕”等,让评委不清楚选手是不是回答完毕。

⑵第二种情况是选手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没有紧扣问题的核心,离题较远;少数选手对新课标、学科知识掌握的还不太全面和清楚,一些选手把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分不清,让回答如何进行校本研究的,选手的回答是课题研究。

3、上课。

⑴部分选手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对一些知识点的细节考虑不够,导致出现一些知识上的错误。

【案例】《24时计时法》教者创设的教学情景:两人约好上午8:00在公园见面,但却未见面,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这里应该是“8:00”而不是“上午8:00”,因为“上午8:00”表示的是一个时刻,而教者在这里的设计意图是“8:00”,可能是上午8:00或晚上8:00两个时刻。

⑵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的不够全面,没有做到胸有成竹,总览全局,导致结果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甚至出现错误。有一些选手一开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的地方比较随意,最后出现板书靠边、凌乱、无法板书现象;还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自己心里预设的,教者没有很好的调控,最后出现逻辑思维上的矛盾。

【案例一】《乘法分配率》教学片段:

师:(出示例题)买8套衣服,上衣每件64元,下衣每件36元。一共多少钱?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64×8+36×8=800(元)。(师板书时写在了左边)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64+36)×8=800(元)。(师板书在了右边)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哪个数学符号来连接?

生:64×8+36×8=(64+36)×8

师: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数都乘同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乘那个数。

【评析】教学的目的是要推导出(a+b)×c=a×c+b×c,而不是a×c+b×c=(a+b)×c,所以不管学生怎样回答,老师的板书都应该把(64+36)×8写在左端,否则在总结规律的时候很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出现知识上的错误。无独有偶,教学《简便算法》除法的性质与教学《减法的性质》的选手都出现这种现象。

【案例二】《简便运算》课堂片段:

师:(出示例题)工人叔叔一共摆了25组花,每组有5盆,共花1250元。平均每盆花多少钱?学生列式解答。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1250÷(25×5)。(师板书时写在了左边)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1250÷25÷5。(师板书在了右边)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哪个数学符号来连接?

生:1250÷(25×5)=1250÷25÷5。

师: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评析】教者在这里也出现了上面的错误,因为要推导的是a÷b÷c=a÷(b×c),而不是a÷(b×c)=a÷b÷c。

【案例三】《减法的性质》教学片段:

师:(出示例题)一根绳子长100米,第一次剪去29米,第二次剪去21米。还剩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100-(29+21)=50(米)。(师板书时写在了左边)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100-29-21=50(米)。(师板书在了右边)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哪个数学符号来连接?

生:100-(29+21)=100-29-21。

师: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

⑶在教学中提的问题太宽泛,操作性不强,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的意图,学生回答无从下手,不容易达到预设的目的,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有的提出的问题过细,放的不够,收的太紧,对学生不够信任,因此失去了探究性,缩小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所以教学无法出彩。如:教学《质数与合数》的选手设计的教学情境:找1~20这些数的因数,能给它们分类吗?这个问题提的过大,没有提出按什么标准来分,所以学生分的类别比较多,虽然开放性很强,但不容易得到教者预设的效果,一开始就浪费了时间。而另一位选手的设计就注意了这点:找出1~20这些数的因数,再根据它们因数的个数分类。这里强调了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分,目的很明确,所以学生很容易操作,能很快实现预设的目的。

只有一个

只有1和它本身

有两个以上的

⑷部分选手课堂调控能力不够,思维固定于预设的方案,不能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当和学生的互动出现“卡壳”时,缺少随机应变,在指导学生学法上有所欠缺,点拨不到位、不会启发,出现“僵”在那里的现象。如《减法的性质》的教学,当总结出等式100-29-21=100-(29+21)时,老师提问:“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一时回答不上,老师提高音量:“大家仔细想一想,有什么规律?”学生还是不吭声,老师着急了,说:“你们今天怎么了?发言不积极呀?平时是不是这样呀?”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调控,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老师就应该把问题细化,先让学生观察: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数字是不是一样的?顺序是不是一样的?不同点在哪?那个地方发生了变化?左边的算式怎么计算?右边的算式怎么计算?结果相等吗?能不能用语言把它们叙述出来?相信学生是能够理解的。这就如要我们运100千克的重量,一次运不动,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部分来完成。

⑸另外个别选手出现用手擦黑板现象;课堂语言“啊”字较多;有的选手板书字写的过小;有的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面面向全体做的不太突出等。

三、建议:

1、说课时,应注意礼节性的语言,开始应该是“尊敬的各位评委,我说课的内容是……”,说课过程中应该面带微笑,目光环视每一位评委,以展示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始终低着头照着预案读,也不要老盯着一位评委看,说课结束,应该说“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2、答辩时,当评委提出问题时,不要急着马上回答,而应该稍作构思,然后在回答,回答结束时,应该说“我的回答完毕,再次感谢各位评委!”

3、加强专业素养提升,熟悉各册教材,精通学科的基础知识,把握好教学大纲,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要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教学方法、应用题教学方法等,这样上起课来才能游刃自如。

4、平时要注意教学材料、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比如好的情景创设、知识图片、计算卡片等,善于积累,用的时候就方便,起到很大的作用。

5、课前交流、新课导入等开始环节非常重要,是给学生和评委建立良好印象的的关键,如果没有精美的情景创设,不放返璞归真、开门见山。

6、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等,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