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李解万象


谁“动”了邓小平的题词

[ 信息发布:李红星 | 发布时间:2016-05-10 | 浏览:183次 ]

大家都知道邓小平曾经有个著名的“四有”题词,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

邓的题词是1980年5月最早刊登在《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上的,那时的“四有”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后来,不知为何,这一表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1983年的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改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到1985年,正式改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

把“有体力”换成“有纪律”,这“一词”之差,却导致了中国教育的结果迥异。

邓小平为什么要题词?

从现在披露的史实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邓越发认识到知识、人才的重要性,但尤其长期存在的教育官本位、行政价值化等制约着人才机制的培养和成长,于是邓认识到,要富国强民,就必须从教育入手推进改革。邓曾经这样谈到:“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

那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于是邓提出了“三个面向”和“四个有”。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在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他为教育正式提出了现代化的任务。“四有”和“三个面向”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邓小平强调要重视改革教育,并且尽快地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造就优秀人才,因而强调“三个面向”。对于邓小平这类的改革者,他为什么不提出要“面向中国优秀传统”呢?颇值得人思索。现在来看,“三个面向”的确是符合世界主流教育发展的大势,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这些年并未能很好地理解和贯彻,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地方甚至是反其道而行,大肆开教育的历史倒车,试图把教育驶向茹毛饮血时代,比较聒噪的是“ 拜孔子”,什么弟子规、三字经的现在都回潮了,试问,这样的教育你想向何处去?封建社会吗?

同样,邓小平的原“四有”体现的是他对人才的认识。其中“有体力”对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有体力”被改动成了“有纪律”,则教育的价值观完全变了。“有体力”是首先对学生的身体负责,一个对身体乃至生命不负责的教育,显然是不太足有人性的教育。毛主席也曾经提出过“野蛮身体、文明精神”,这和邓小平对“身体”的尊重有同样的认识。把“有体力”换成“有纪律”,无异于是把“身体”换成了“政治”,它反映的是新时期仍然存在的教育的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的内在冲突。


今天我们必须从“一词之改”来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当然不是不要“纪律”,但这个“纪律”一定应置于“人”的权益和生命价值来审视,为了纪律而牺牲学生权益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更是反“以人为本”的,正确的理念选择是恢复原“四有”,让教育先对学生的身体负责!这样的教育才符合人性,符合规律,才是对人尊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