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李解万象


教育就是让河流向远方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6-03-22 | 浏览:201次 ]

教育是什么?在回答这个之前,我必须再一次提及一个人,这个人就叫约翰.洛克。读《教育漫话》,通篇里写满的全是殷殷的感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没有艰深晦涩的理论,但每一个字却又饱含哲理,它和中国时下流行的“教育学”显然不同。其最明显的区别恰在于他是以“心”为纸的,是“坐着”写出的,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教育学,因而它没有文字的冷艳,绝少关于学术词汇的卖弄,更没有盛气凌人口吻的训斥,读他,你觉得温暖、舒服、感动。

其实这个人有时候也蛮“尖刻”的,比如他建议,人要“尽心竭力地为祖国服务,乃是每一个人不可不尽的义务;谁若没有这种想法,他便与家里的牲口没什么区别了。”我不太赞成这样的教育,岂不是“泛工具化”的表现吗?但人必须“有想法”,用中国话说,否则便是“行尸走肉”。如果你真的把洛克的教育理解成“育人的工具”,那又错了,其实,《教育漫话》大部分的建议都是“基于儿童”的,借他的话说就是,“给儿童习惯、能力、意志”,通篇里写满的是爱,是成年人对儿童的“拳拳之心”。读洛克,你会在某一时刻觉得这个人很“熟悉”,恍如饭桌上爱唠叨的老太太,让你不忍心拒绝甚至又不得不为之感动。也难怪他这样爱唠叨,“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我对他的感慨是,这个人把教育真的看得很透,透的让他不厌其烦地唠叨,因而“唠叨”便成为洛克教育学的叙述特征,乃至于我很想模仿洛克,也写一部我以为看透的书。

我也是主张教育必须“基于儿童”的,离开了对儿童的研究,一味地以成年人想当然的方式去强行灌输,实在是愚不可及的。然而,我们这么多年却一直干着这类的勾当。儿童呢?他们鲜嫩的生命此刻正蜷曲在哪处墙角?他们正在我们苛责的狂风暴雨中,一点点无声无息地接近枯萎,可我们都忘记了教育就是“解救”。

我也研究儿童,但我对儿童的“认识”远远达不到洛克的境界。他喜欢从儿童的表现和行为出发,向你娓娓道来,句句直击你软处的那个部位,令人很难绕开。客观地讲,他当然主张要包容儿童,但包容不是纵容,他希望让儿童有教养,甚至希望儿童有德行,而教养和德行来自于“具有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但他又同时提醒我们,“鞭挞儿童,这是一般教师所知道的或想到的管理儿童的惟一工具,是教育上最不适合的一种方法。”除此外,他还告诉我们不可侮辱儿童,可以适当“惩罚”,但必须是“比较温和”,否则“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奖励很容易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让儿童“得到快乐而无妨碍的娱乐”,决不可以“因为他们不爱做某件事情,或者非要用某种快乐去吸引就不愿做,所以便以此为报酬去给予他们。”

很喜欢这样的话,儿童的“时间应该用来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去,而不在于把他们的头脑填满一些废物,那种废物他们日后一生一世通常是决不会灾区想到的。”

他还这样近乎偏执地嘲笑说,“我要请花钱使儿子学到这种废物的父母们想一想,看他们的儿子投身社会的时候,身上带着一层受过教育的色彩,是不是很可笑?” “学到废物”?这句话令人颇为“无语”。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正让一代人展现出“教育的色彩”吗?以至于一旦露出了受过教育的痕迹,便变得渺小、失掉体面、丧失信心呢?儿童不是“垃圾箱”,这句话的意思再显然不过。

在洛克看来,“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而什么是他主张的教育呢?“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江河的方向发生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记住,教育就是让河流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