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李解万象


高效课堂第九封信

[ 信息发布:李红星 | 发布时间:2016-01-02 | 浏览:158次 ]

没信念的人生如行尸走肉

网友小武:

首先感谢你对中国教师报多年来的关注和支持,但你一直在追问我为什么总是如此高调,这样的“非技术”问题我着实难以问答,如果我要说是性格因素,显然是在委屈我自己;如果我要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你又可能会对我再一次的“高调”嗤之以鼻。我因而专门写这篇博文,尝试是否能被你理解。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很容易说出来,但人和人的不同却不太好说。可我以为,而且是一直以为,人和人的差别可能不单是体现在出身、受教育程度、经历这些因素上的不同,可能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原本就完全不同。比如同样做教育,有人把它当成一种营生,而有人却视为一种信仰。我当然无法责备前一种教师,但我必须要说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教师,正是因为缺乏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才会对教育的状况视而不见,才能始终保持着“冷静”、“客观”、“低调”。我有时候真的能佩服这样的教师,眼看着孩子在油锅里挣扎,竟能泰然视若,这样的“定力”让人叹为观止。这常常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常批评的那些“看客”们,中国人人性中的弱点现在看,虽历经很多年的修正,不是少了恰恰是较之以前越修越多了。

教育中的“看客”太多,当然是教育的悲哀,但更悲哀的是教育中人。这样的活着一如行尸走肉,这句话是否又会被你指责为偏激或者高调?我总在想,人毕竟要为某一种什么活着吧?这个“什么”是什么?是为吃饱肚子?是为孩子?还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第一个层次,显然是不高的,为了吃饱活着和动物无异。为了孩子活着是一种人性的伟大,就像我们中国的很多父母,他们因此感动着我们,常被我们怀想和讴歌,教育缺少爱才导致了教育的冷冰和麻木,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高举“爱”的旗帜,要求教师去爱学生时,你竟然觉得这样的常识在中国普及起来都很难,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爱孩子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扭曲为训斥和侮辱了呢,我们必须明白,当教育开始向着“反人性”的一面去滑落时,教育离“人学”也就越来越远了!现在,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审视自己是否爱学生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结论?

如果教育是一种信仰,那么,这个信仰则需要有人去承担。这个人是谁?

当然是教师。

如果教师不愿意去承担,结果会怎样?

教育自然是失却了希望的。

那如果我们开始负责任,把教育当成一种使命,结果又会怎样?

因此,我常常要建议那些开始课改的学校或区域,必须先从而文化入手,文化不通则课改不通。

显然这个文化则不仅是外显的所谓什么墙壁文化、草地文化、阅读文化等等,而应该是指能摇动心灵的那些东西。你是否能让每一个人从此之后改变对生命的态度?你是否能让你的团队找到了魂魄?你是否能让你学校的所有人有了凝聚力,向着一个特定目标出发?你是否能在不需要纪律约束时,让每个人成长一个敢于负责任的人,他并且以这样的付出为荣?

文化决定着人、团队、社会、国家的境界高低。

我们要重塑信仰。让每个人都能为一个目标而活着,这样的活着就是奋斗!

现在我说我自己的高调,那其实是我的姿态,是意图唤醒更多的人为信念而奋斗的前进者的姿态,面对变革中的教育,总需要有人去呐喊、去行动,不高调,有些人依然麻木不仁,依然乐在“看客”。

现在再说你,你可以不跟从,但你或许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这个姿态的意义,不跟从没关系,你当你的看客,但你不可以因此而成为“截道拦路”的阻碍,那其实就是在和信念做对,还是识时务者好!

中国的教师如果50%的人不是看客,教育还能是今天这个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