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行在旅途


走进教育的理想国,帕夫雷什中学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09-29 | 浏览:207次 ]

推荐人:孙广平(陕西省教学能手 渭滨区教研室小教组组长)

窦桂梅,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提名十杰教师。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从“三个超越”的实践理念,到“主题教学”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相关奖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分别作过系列专题介绍。

乌克兰之行:

走进教育的理想国,帕夫雷什中学

窦桂梅


帕夫雷什学校是教育的理想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国。帕夫雷什,这个以村名命名的学校,早已超越了小镇,飞出了乌克兰,走向了世界。不知多少人,本国的,外国的,到这里朝圣。这不,在迎接苏霍姆林斯基九十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也来了。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已成为中国教师、校长喜爱的教育图书之一。书中围绕校长的职责、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关注健康与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几个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帕夫雷什中学的内涵太丰富了!仅凭我这次多半天的见闻,怎能说得丰富与深入?下面谨以亲身经历的三个小事,谈谈我的所见所感。

种下一棵长青树

半山坡上,一片被树林掩映的红色房子就是帕夫雷什中学。走近校门前,看见学校的主楼,楼顶较尖,好像教堂。经随行人员介绍这正是当年的教堂。二战期间成为后方伤员养伤之处,现在成了帕夫雷什中学。

主楼的两旁被树包围着。想起我曾在书中照片上看到的,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一起种下的那棵核桃树。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告诉我,那棵核桃树就在主楼的左边,在一大片茂盛的果园里,不仅一棵。这些核桃树现在已经是参天大树了,粗壮的枝干和茂密的树叶,遮天蔽日。悄悄地,我摘下一片核桃树叶,放入自己书包的夹层里,在这秋天的时刻,叶子依然泛绿鲜亮,仿佛苏霍姆林斯基生命的光泽。

果园里还有矮矮的樱桃树、较高的海棠树和苹果树,整齐地排列着,好像在微笑着迎接你,甚至热情的它们,把海棠果和小苹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更有许多落满一地——树舒枝展叶占据了小径,迫使你不得不绕一下,或弯腰低头。

来到主楼后面,呵,满眼还是树。

就这样走着,看着,想着,这哪里是树,就是曾经一个个学生的身影啊。这些树,都是当年学生们种下的。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要求,第一次来学校就读的孩子们,要他们种一棵父亲苹果树、妈妈苹果树,甚至是奶奶苹果树。当第一次结果子的时候,要送给自己的长辈们品尝。学校还有习惯,每一个孩子毕业也要种一棵树。随着这些树的长高,见证帕夫雷什学校师生的成长。

现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杰尔卡奇告诉我们,现在学校依然保留这一传统。自然,这次来学校,就有了一次特别的和学生们一起种树的仪式。

我们来到学校后面新开垦的一块绿地。学生们已经穿着端庄的校服等候我们了。在斜斜的土路的两边,我们将种上一棵棵常青树。挖坑,下苗,填土,踩实。当用手把一抔抔土送入树根的四周,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从今天起,在帕夫雷什中学,也有我生命的播种了。可以想象,几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当路两旁的树已经高大成荫,学子们漫步谈天、嬉戏玩耍的时候,也许会想到一群中国的老师们在这里种下了一棵棵爱的大树。

“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践行的。这所十年一贯制学校,早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而且现在更加丰富。绿树掩映下的实验室、试验基地、集体农庄、温室、生物专用教室、气象站、儿童天文观测台,以及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等,显得生机盎然。孩子们在这些“基地”学习,他们经常看到的周围,那一棵棵自己栽下的树,他们懂得,“这里的东西都不是随便安排的”,都要“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原来,这满目的树,启示的就是帕夫雷什中学的生长姿态,就是帕夫雷什中学的生命年轮啊。

吃一顿帕夫雷什午餐

中午,我们中国老师一行十几人被安排到帕夫雷什附近的一个地方用午餐,可一到那里才知道,因为安排的疏忽,竟然还没有给我们准备好。于是,校长临时安排我们回帕夫雷什中学吃饭。

能在帕夫雷什中学吃一顿饭,多么难得。我们匆匆回到帕夫雷什中学。没想到,学校餐厅的食物特别丰盛。各种烤制的面包很精致,像一件件艺术作品,一盘盘摆在我们面前,各种颜色的蔬菜,还有番茄汤。我小心地拿起面包端详,不忍吃下……阳光斜斜地透过窗帘射进餐厅,将餐食都镀上一层金色。

经校长介绍,知道学校目前有将近五百学生,共三十七位老师。中午都在这里吃饭。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一律免费就餐。她还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吃的这些蔬菜,都是学生们在校园里自己种的,面包也是他们自己烤的。校长平静地叙说,而我们这些听众却激动地欢呼起来。劳动创造智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不禁脱口而出:“智慧就在孩子的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劳动与美”的结合,并奉为教育信条。他从人的全面发展之高度,而不是从智育或德育角度看待劳动教育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到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到“集体生活中去”,让热爱劳动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兴趣。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好多学校也有劳动实践课,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应试的压力,劳动实践的教室已经成了摆设。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有知识,却没有生活的现实。只有通过亲身劳动,学生才会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啊。

现在,劳动的习惯在帕夫雷什学校成了传统。在每年的“收获节”里,孩子们自己当做解说员,介绍自己劳动与美结合的成果,和大家分享劳动的快乐。因美的劳动,帕夫雷什中学的生命得以鲜活,得以延展啊。

上一次特别的课

午餐后,我就离开帕夫雷什中学。我和李镇西还想去看看学生的教室。当我俩说明情况后,一位女教师笑眯眯地掏出钥匙给我们开了门。

教室呈现的是最原生态的样子——因为事先不知道我们能“闯入”。温馨舒适,整洁明亮。大约不到二十个座椅——从苏霍姆林斯基时代,到现在,这里都是“小班化教学”。这也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能够那么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个学生。想想我们中国的大班化,我只有在这里“望班兴叹了”。

教室后边一角有一个读书角,前边靠窗右边一角是教师的办公桌椅。窗台上摆满了盆花,教师的办公桌铺展着漂亮的花布,桌上一角也摆着一束花。由于原来是教堂,因此教室棚顶很高,地面由木板铺成。有了这一宗教的肃穆味道,再加上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工作了三十三年,这便更有了一份厚重。

轻轻地在椅子上坐了下来,静静地想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过的那些教育故事,联想在苏霍姆林斯基博物馆里见到的,他曾经用过的教学教育用具,于是幻想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上课的情景。而后,我又站了起来,在桌椅中间来回走了几趟。从讲台前面走到后面,又从后面走到前面,手不停地比划着,幻想着我给这里的孩子上课的情景。

李镇西老师开始“讲课”了,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永远追随不朽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呢,也情不自禁写下“我们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这里的“我们”指他的学生,也指我这个中国小学教师,“我们”代表了所有热爱他的人!我想,这难忘的一课,写下的不仅仅是这几个字,而是心中的情感,也是我们对苏霍姆林斯基无比的热爱!

其实这“爱”,最主要的源于苏霍姆林斯基对这所学校,对儿童无限的热爱!在《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他说:“我把所有的热情所有的精力献给当时年轻的乌克兰教育。我整个的生命岁月都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度过的,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我是有资格说把心灵献给了孩子。”那么,这写下的“爱”其实就是帕夫雷什中学爱的血液。因为爱,生命的血液永远鲜红流淌,学校永远充满万古流长!

有人说,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这树,创造了美,这劳动,使人高尚起来。这爱,让人活着幸福他、而又有尊严。原来,这活的教育学,“活”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活是一种情感的灵动,活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是否可以这样说,帕夫雷什中学是完全的以人为本,无个人私欲的、全身心为儿童着想的家园;是完全纯朴的、真挚的,有着泥土芳香的乐园;是令人愉悦的、宽欣的学园……

就要告别帕夫雷什学校了。回望校园,感慨满心。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献给孩子们的高尚心灵,生动活泼的教育学,在教育实验中求索的精神,集体创造之态度,诚实真挚的品格,都感动着、激励着我们这些中国教育工作者。时间会过去,但是教师,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霍姆林斯基。不会忘记这个教育的理想国:帕夫雷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