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室动态



工作室动态


课改舞者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12-07 | 浏览:239次 ]


课 改 舞 者

------赵科利课改故事

2015年11月28日,西北地区首届中小学课堂博览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宝鸡实验小学的分会场,来自内蒙、新疆以及陕西本土的教研室主任、校长、教师云集一堂,论证儿童研究的专题。宝鸡市陈仓区教研室赵增科主任以案例故事讲述了《教师成长三部曲》,他以陕西省首批中小学教学名师赵科利老师为案例,分析了名师的成长的心路历程。赵主任说:赵科利老师的成功秘籍,就是“关注学生”,而要“关注学生”,就必须以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研究课堂,直面课改,做课改浪尖上的舞者。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幸福的事。”

赵科利,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首批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省课改标兵,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现任陈仓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他的课堂是绿色的,这源于他“教学即艺术”的理念与“平和、包容、赏识”的心态;他的课堂是幽默的,生活之趣,课堂之味,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使他的课堂明亮而灵动。读书造就了他善于思考的品质,也因此塑造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既有数学教师的缜密、严谨,又有语文教师的浪漫才情。

读书不仅能触发他对生活的感悟,更使他能够自由而兴高采烈地徜徉在数学教学的研究之中。早在1995年,在新课改未推行之时,他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创造并命名“数学日记”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多年以后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成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新元素。求新求异、挑战完美,让他的工作精致而大气。

2014年12月,他被省教育厅、人社厅评选为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宝鸡市小学数学段唯一人选),同期被省教育厅、人社厅命名并授牌成立“赵科利工作室”,建立了“赵科利工作室微信公共平台”,赵科利工作室网站,通过网络、QQ群等平台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他将他工作室的理念确定为:懂生活、懂教育、爱生活、爱教育。他的本意是:只有懂孩子,你才会爱孩子。他在博客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好的教育者,从来不是疲于奔命的机器人,而是有童心大爱和浪漫情怀的人,你的心灵是彩色的,你的学生才可能五彩缤纷。

2014年,他赴西部山区凤阁岭镇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他带领他的团队,用个七月时间完成了阁岭镇中心小学“凤凰”主题文化的搭建和课改实验在西部山区的落地开花,其事迹先后被陈仓电视台、《宝鸡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他是数学教育名家华应龙的铁杆粉丝—“华粉”,并和华老师有相同的感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

“选择课改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创新”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学习,历练,沉淀和积累,这是行者的智慧。课改需要学习,更需要历练。

赵科利对课改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课改的指向是高效课堂,它是实现教育信念的前沿哨所。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撑起了高效课堂的大厦,只有完成“教的方式、学的方式、评的方式、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大厦才能高耸入云,流光溢彩。模式是信念的代言人,是理念的具像,具体在“课堂流程、小组建设、导学案、管理评价”诸多层面,一个都不能少。课堂流程是底,小组建设是形,导学案是神,管理评价是魂。

关于导学案的设计,他认为:导学案是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线路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合作学习的媒介,探究学习的桥梁,展示的策划方案。导学案不是教材搬家,更不是习题的堆积。他把导学案分为三大基本模块: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和展示方案,在这些板块里,都明确规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路径和任务、展示的具体方案等,且规定了每个环节的执行人和时间限定,学生在这样的导学案指导下的学习效率不言而喻。导学案突破了“知识本位”的传统学案,它承载了高效课堂的模式,以灵活细致的指导方案,把学生导向了目的地。

在实验小学的课堂,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穿行的小导生、2人对子、5人互助组、10人共同体,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阳光洒脱,自信满满。在展台前口若悬河、激情飞扬的孩子,更像是在“我是演说家”的现场,他们身后独具匠心的板书,让黑板美成了一幅画。被淹没在孩子们中间的老师,形消神显,法力无边,所有的精彩,来源于他们的精心策划、惜字如金、垂帘听政。

这些变化,源于实验小学的课改设计师赵科利。课改,表面是“改课”,其实是在“改人”。作为学校教学教研的策划者,他和他的团队重新定义了“好教师”的标准:好教师不在于自己讲得多么精彩,而在于如何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自主学习、放飞思维的状态,是否能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点燃者、点拨者。

在这一新的评价标准下,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在茁壮成长。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洼地”,争相为自己的成长“投资”。他们学会了以一种“归零心态”走向新课堂,又以一种“空杯心态”走向学生,他们在无数次的观点交锋中厘清了曾经迷失的课堂方向,打通了新教师快速成长的通道。他们对课改文化有一种集体的表达:教师要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学生。谁经营了课堂,谁就可能撬动教育的支点。

“要上好课,就要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胆地晒课。”这是赵科利给青年教师常说的一句话。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推出了青年教师成长序列行动之“跨界大课堂”:一人上课,多学科教师听课,评价的指标有两项,一看粉丝团人数,二看导师团人数。粉丝团和导师团的人数可以是主动去听课的,也可以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的。这就改变了上课教师“内驱力”不足的被动状态。要上好课,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好课,听的人肯定多,不好的课,你得请人来听,敢于暴露才能进步。听课人数递增的幅度,就是一个老师成长的节奏。

“学习即品质,执行即态度,合作即成长”。赵科利策划的青年教师成长行动的第二个序列是“逐梦教育---成果分享”。7分钟现场脱口秀,外加PPT演示。目的有三:开智、练胆、提神,场上7分钟,场下是70分钟的语言锤炼和700分钟的深度思考。

他给青年教师写过这样一段寄语:凡优秀教师的成长,必须且应该经历多次的、有力的、艰苦的“自我训练”。如果没有耐心、没有牵挂、没有早起晚睡、没有静思默想、没有坚持不懈,你就永远不可能揭开教育教学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2014年8月,赵科利带领实验小学的五人团队赴西部山区凤阁岭镇进行支教。凤阁岭镇中心小学是陕西省最西端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教研文化、学校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讨论酝酿,赵科利提出了他的“立足课堂、创新教研、提升质量”设想。12月4日,是凤阁岭镇年轻的教育人的聚会,也是赵科利教研文化所要收获的第一桶金,行动就是收获。“高效课堂观摩培训”正大上演,实验观摩课在深山老林很洋气地开场了,语数英学科一个不落,自研、互动、展示,顺畅自如,惊喜满满。下午一点,近40张喜悦的面孔围拢在一起,研讨沙龙开始。赵科利做了题为“理想、设想、梦想”“三想”主题报告,激励青年人投身课改,丰富人生。本次研训之后,赵科利还分别在其他学校举行“有效课堂研训”“微课堂研训”和“好课堂研训”。

又一个夜晚,赵科利创建的教研互动QQ群,新人加入,好不热闹,“赵老师,我想看看你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分享吗?”“可以,立等即可!”“赵老师,我们班只有17个学生,怎样分组比较合理?”“3个组比较合适,你先试试看?”“赵老师,……”

教育是一种信仰,课改更是一种信仰,选择课改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创新。且行且思,赵科利用他的智慧践行着课改的精髓。

“永远怀着好学和慈悲的心做老师”

2014年12月,赵科利被省教育厅、人社厅评选为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同期被省教育厅、人社厅命名并授牌成立“赵科利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为他的课改之路注入了无尽的力量。赵科利说:“‘工作室’是要‘工作’的”。他的工作从“一”开始,一点一滴,一泻千里。每一个“一”的精心设计,几乎都是他“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每一个“一”的背后,都倾注着赵科利对“课改”的诠释和对“成长”的期待。

一个logo。工作室logo主图案是由赵科利的“赵”字汉语拼音缩写“Z”构成,形似道路,曲径通幽,喻研修之路。蓝色代表信念,红色代表激情。蓝色区域和红色区域,形似两只手,代表成长接力和悦纳、包容的情怀。

一个屋子。工作室设计“休闲、时尚、温暖”,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又渗透“工作即生活”理念。工作室有两个分区----主讲区和研修区,西面主题墙,主题语是“成长接力·榜样力量”。南面照片墙,左侧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吴正宪、于漪等教育大家,右侧是宝鸡市小学数学学科的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东面践行墙,是成长中的80后的专属区,这里有他们的照片,也有他们成长的足迹,有“且行且思”和“我在这里”的成果分享。工作室另一面墙是图书架,名家的教育论著、课标解读、校本教材、工作室过程性资料在这里一一呈现。最能引起青年教师注目的,是赵科利历年来参加省级教学能手评委工作带回来的资料,包括比赛程序、评课标准、选手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让青年教师零距离闻到了大赛的气息。有位老师这样说:走近工作室,感觉自己离省级教学能手不远了。

一个仪式。工作室启动及课题开题仪式举行的比较晚,这为他的充分准备留出了时间。他想让仪式更具“仪式感”。仪式,是一种整装待发,要出行,就得浓墨重彩。仪式议程修改了好多次,最终定稿,其中的核心是“接力”。

活动在实验小学张校长的致辞中拉开了帷幕。工作室主持人赵科利从专家手里接过了“工作室的牌匾”,6位优秀的教学能手、工作站主持人,接过由赵科利颁发的“导师杯”,18位青年教师又从新聘的导师手里接过期望满满的“成长笺”。“成长接力”一脉相承。

18名青年教师在导师的带领下,依次走过红地毯,穿过由6名学生组成的“成长之门”,在签名墙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写下了成长的期许和承诺。

能把仪式做好的人,是纯真的,是认真的,他的工作必然也是较真的。仪式感,带给青年教师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一个导师杯。赵科利将他工作室的成员,称作“导师”,全省第一名,他们可以做“导师”,对以他们为榜样、渴望成长的青年教师而言,“导师”名正言顺。赵科利为他们每人制作了一个“水晶杯”,杯的顶端是“成长接力·榜样力量”八个主题词,杯身雕刻了的导师的姓名,杯座是“赵科利名师工作室”及logo,同时定格了时间2015年10月。

“爱不释手”是工作室成员对“导师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晶莹剔透,很精美;二是雕刻的是自己的名字,很耐看;三是玻璃易碎,得用心。

一个团队。工作室的组成可以说是“豪华阵容”,6名成员来自金台、渭滨、陈仓、高新、千阳“四区一县”,都有自己的工作站或工作坊,道相同,可以谋。成员之间都是从大赛的现场走过来的,又以评委的角色见证了相互成长的历程,因道结缘,彼此仰望,素心前行。友谊,让这个团队不仅走得快,更能走得远。

一个课题。课题是研训的筋骨,工作室的课题是《小学数学“牧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很大,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短平快的角度说,这个课题远没有小课题、微课题更接地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句话反着说就是“从小处着手,也要从大处着眼”,小课题是挤到墙角的战斗,大课题是跳出堡垒的战役。大课题指向的大视野,更像一场全身体检或者全身按摩,正因为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个实体。课题研究是一个预设,要让课题落地,就要借助实体。赵科利工作室在实验小学四五年级各划出了两个实验班,作为自己的实验基地,实验的课题就是“牧场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实验的10名教师,与工作室的6名导师结对,上下联动,有顶层设计,有终端验证,每周二定期在工作室召开课题研讨沙龙,与导师在网上进行互动。

一份刊物。赵科利联合“凤阁岭镇教育组”创办了以“赵科利名师工作室”为龙头的教育杂志《凤凰月刊》。《月刊》涵盖28个标签,每一个标签后边,都有一个柔软向上的故事。它从“学、思、说、写、行”五个维度,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它以青春时尚的办刊定位,敏锐豁达的专业视角,温暖走心的人文情怀,赢得了老师们的喜爱。

名师之名,名在它的细节,教育无痕却影响孩子的一生。名师之名,名在一份坚守,它是潜心耕耘杏坛结出的一份口碑、一身能力、一种情操。名师,是用背后的汗水与智慧“垒砌”起来的,他们“有根有形有魂”。名师的高度,不是拔地而起的,而是积沙成塔。

赵科利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永远怀着好学和慈悲的心做老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他们是课改最坚定的推行者、实践着,他们是课改舞台上最美的舞者。课改,因他们而微笑!

附课改业绩:

2012年至2013年5月,赵科利主持虢镇小学“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探索出了虢镇小学“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虢小之春”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中,向参会的区内外老师进行了展示,影响深远。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主持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升级完善工作,在学校已有的“234”高效模式的大框架下,和研究团队一起进一步探索提炼出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学科的学科教学模式,即:语文学科的“诵研创读、探展评练”导学模式;数学学科的“433”导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三环六度”导学模式;思品学科的“体验、活动、行动123”导学模式。学校成功创建宝鸡市“高效课堂五星级”学校。

2012年以来,他主持研究国家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及其它省市级课题研究三项。在《教师报》《陕西教育》《新课程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教学案例20余篇。先后主持编辑《虢小教研》《实小教研》《凤凰月刊》《生命如花》等教研刊物及校本教材16本,校本教材《生命如花》之《生命教育篇》,受到成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肯定。分别在陕西省小教中心、宝鸡教师进修学校、宝鸡市小教中心、宝鸡教育中心等处进行了面向陕西省小学数学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的专题教研培训、高效课堂专题培训、特岗教师培训共计21次,培训学员4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