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室动态



工作室动态


赵科利工作室前期工作回顾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11-17 | 浏览:212次 ]


因为是数学老师,我用“点线面”来回顾工作室前期工作。具体说是5“点”、3“线”、5“面”。

先说“点”:

一个logo。工作室logo主图案是由赵科利的“赵”字汉语拼音缩写“Z”构成,形似道路,曲径通幽,喻研修之路。蓝色代表信念,红色代表激情。蓝色区域和红色区域,形似两只手,代表成长接力和悦纳、包容的情怀。

一个屋子。开辟了工作室固定场所,工作室设计“休闲、时尚、温暖”,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又是工作理念的渗透:懂生活、懂教育、爱生活、爱教育。工作室有两个分区----主讲区和研修区,西面主题墙,主题语是“成长接力.榜样力量”。南面照片墙,左侧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吴正宪、于漪等教育大家,右侧是宝鸡市小学数学学科的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东面践行墙,是成长中的80后的专属区,这里有他们的照片,也有他们成长的足迹,有“且行且思”和“我在这里”的成果分享。工作室另一面墙是图书架,名家的教育论著、课标解读、校本教材、工作室过程性资料在这里一一呈现。特别是历年来参加省级教学能手评委工作我带回来的资料,包括比赛程序、评课标准、选手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让青年教师零距离闻到了大赛的气息,有位老师这样说:走近我的工作室,感觉自己离省级教学能手不远了。

一个仪式。工作室启动及课题开题仪式,我是放在10月28日举行的,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我没准备好。尽管工作室的相关工作早已在2015年的年初已经正式启动。看过一篇文章:你无趣,是因为你缺乏仪式感。仪式感,不仅仅是无趣,还是一种明亮的整装待发,和归零心态的盛大起航。仪式议程修改了好多次,最终定稿,其中的核心是“接力”。

活动在实验小学张晓莉校长的致辞中拉开了帷幕。工作室主持人从领导、专家手里接过了“工作室的牌匾”,6位优秀的教学能手、工作站的主持人,接过由名师工作室颁发的“导师杯”和聘书,18位青年教师又从新聘的导师手里接过期望满满的“成长笺”。“成长接力”一脉相承。

18名青年教师在导师的带领下,依次走过红地毯,穿过由6名学生组成的“成长之门”,走向印有“学习”“品质”“执行”“态度”“合作”“能力”的签名墙,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写下了成长的期许和承诺。

导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宣誓,发表成长感言,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了课题点题,市教研室李栋良主任做了题为《携手名师,借道发展》的讲话。

能把仪式做好的人,是纯真的,是认真的,他的工作必然也是较真的。仪式感,带给青年教师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一个导师杯。我把我工作室的成员,称作“导师”,全省第一名,他们可以做“导师”,对以他们为榜样,渴望成长的青年教师而言,“导师”名正言顺。最初,想给他们每人一个聘书,但感觉太“平”,如何让聘书能够在“导师”的心里能够“立”起来,我想到了“水晶杯”,“导师杯”最终得以成形。杯的顶端是“成长接力.榜样力量”八个主题词,杯身雕刻了的导师的姓名,杯座是“赵科利名师工作室”及logo,同时定格了时间2015年10月。

“爱不释手”是工作室成员对“导师杯”的评价,有三层意思:一是晶莹剔透,很精美;二是雕刻的名字很显眼,爱看;三是玻璃易碎,要用心珍藏。

一个报道。借用一句不恰当的比喻:无风不起浪。名师引领,团队辐射,是要借力的。这个力,是需要媒体推波助澜。去年一年的西山支教,陈仓电视台、《宝鸡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分别对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报道,那几次的报道是被动的,是市优质教育推广办带媒体来的,这次是我主动邀约的媒体。陈仓电视台以《赵科利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成长助力》为题,对工作室进行了采访。并以微信平台同步进行了扩散。


再说“线”:

一个团队。工作室的组成可以说是“豪华阵容”,6名成员来自金台、渭滨、陈仓、高新、千阳“四区一县”,都有自己的工作站或工作坊,道相同,可以谋。我们都是从大赛的现场走过来的,又以评委的角色见证了他们成长的历程,因道结缘,彼此仰望,素心前行。友谊,让这个团队不仅走得快,还能走得远。

一个课题。课题是研训的筋骨,我们的课题是《小学数学“牧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很大,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短平快的角度说,这个课题远没有小课题、微课题更接地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句话反着说就是“从小处着手,也要从大处着眼”,小课题是挤到墙角的战斗,大课题跳出堡垒的战役。大课题指向的大视野,更像一场全身体检或者全身按摩,正因为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了使研究物化、具化,我们将课题化大为小,确立了三个子课题,核心论点是情境问题化、思维可视化、探究规则化,其中包括数形结合思想的案例研究、思维导图的案例研究等。在这一年,我们将研究其中的一个课题,为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一个实体。课题研究是一个预设,要让课题落地,就要借助实体。我们在四五年级各划出了两个实验班,这是我们的自留地,也是我们的实验基地,实验的课题就是“牧场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实验的10名教师,与工作室的6名导师结对,上下联动,有顶层设计,有终端验证,每周二,实验教师在工作室召开课题研讨沙龙,与导师在网上进行互动。对研究成果,在工作群和网上进行晾晒。


再说“面”:

一份刊物。先前,我们联合“凤阁岭镇教育组”创办了以“赵科利名师工作室”为龙头的教育杂志《凤凰月刊》。《月刊》涵盖28个标签,每一个标签后边,都有一个柔软向上的故事。它从“学、思、说、写、行”五个维度,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它以青春时尚的办刊定位,敏锐豁达的专业视角,温暖走心的人文情怀,赢得了老师们的喜爱。 至今已出刊三期,分别是“创刊号”“槐序号”“季夏号”,第四期正在编辑中。

一个网站。严格说是三个网络交流平台,分别是:赵科利名师工作室网站:http://www.zhaokeli.cn 赵科利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zklgzs17 赵科利工作室QQ群:415799310

一片辐射。工作室成员先后参与了宝鸡市小教中心组织的“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宝鸡教育学院的“送培下乡”、宝鸡市教研室的小学数学研讨会、宝鸡教师进修学校的特岗教师培训等活动,足迹涉及宝鸡各县区。

一堆书籍。学习即品质。工作室为成员购买了《教学勇气》《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怎样做课题》等书籍,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录名师的精彩讲座,为他们每人购买了录音笔。

一场邀约。工作室已和西安纺织城小学、西安远东一小、西安交大附属小学交流了孵化意向。和省教科所部分专家达成了现场指导意向。


名师工作室应该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以归零的心态起航,用空杯心态思考;他们永远怀着好学和慈悲的心做老师,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我要和我的团队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