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室动态



工作室动态


工作室成员杨红艳在省学带学员论坛上的发言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11-15 | 浏览:248次 ]




做智慧的教育人

(2015年11月13日陕西省第二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学员论坛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学员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宝鸡高新第三小学的数学教师杨红艳。今天很荣幸做为理科班的学员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没有什么新鲜的论述可以给大家汇报,我只能在这里表达心声,分享我的一点感悟。

这几天,心里一直涌动着三个词:感谢,珍惜,责任。

首先我想用感谢表达我的敬意。近几年,陕西省教育厅致力于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这种机制促进带动了教师专业成长进入快车道发展。“以赛促教、以评促学、以点带面、星火燎原”。我们的成长既有“破茧成蝶”的个人努力,更包含了省教育厅对骨干教师培养所付出的心血。今天做为学员代表发言,我提议让我们把感谢的掌声送给省厅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同时也送给努力拼搏过的我们自已。

其次,我还想用“珍惜”表达我们共同的期许。培训是教师成长最大的福利。在培训中,我们领略了许多专家名师的丰厚学识与人格魅力,他们是我们精神的感召者,也是我们前行的领路人。聆听培训报告,开展实践研修,既是思想的升华,情感的淬炼,也是技能的提升。因此,我们对每一次学习机会都倍感珍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理科班表达对所有授课专家的谢意与敬重,也感谢为我们操劳的各级领导和组织者,以及认真负责的班委成员和辛苦摄像的孙波老师。

第三,我想用“责任”表达我们肩负的使命和共同的决心。2014年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天在省厅的培养与学校的支持下,我们跻身于省学带培养人的行列,我们应该明白学带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岂能独善其身,更应兼济天下!我们更应以“舍我其谁”的风范去引领、去示范,以已之力,带动他人,让所在地区的教育都能呈现勃勃生机。

亲爱的老师们,我用“感谢、珍惜、责任”三个词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情和期许,这里有三个故事与大家一起思考,共勉。

第一个故事: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一碗米的价值”谈起。

中国有个禅宗故事,一位徒弟去问自己的师傅,一碗米有多大价值?师傅看看一碗米说,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如果将这碗米做成米饭,那就是一元钱的价值。如果包成棕子,那它就有了四五元钱的价值。如果酿成米酒,它的价值可能就是20或者30元。同样一碗米,因为制作的方法不同,创造出的价值就大不相同。人生就像一碗米,每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价值本身,关键在于如何去开发、提升和放大。

第二个故事:人生需要储备,从生长于中国东部的毛竹说起。

一种只生长在中国最东边的竹子“毛竹”,在前4年只能生长3厘米,但是从第5年开始,毛竹以每天足足30厘米的速度生长,只用6周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瞬间就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看起来这6周好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竹子的生长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人生需要储备,也许你做的事情暂时看不到结果,但不要害怕,因为你并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储备。

第三个故事:教育需要思考,从台湾大学的钟声说起。

在台湾大学的椰林大道,有一口为纪念台大第四任校长傅斯年而铸的“傅钟”。上下课时,“傅钟”敲响21声。为什么是21声呢?此中深意源于傅斯年的一句哲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教师承载着智慧的传播,是践行者,也应该是思考者。哲学家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的七条箴言之第一,便是教育即生成,除生长之外再无别的目的。日常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无处不在,并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人的精神气质。今天的教育,要紧的不是关起门来,也不是盲目地冲出去,而是要让日常生活滋养每一个人的细胞与心灵。

亲爱的老师们,作为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人,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和完善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质就是改变自己,我们正是在教育的行走中,和孩子们一起向真、向善、向美!

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是富有的。流沙河先生在所著的诗《理想》中写道: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世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不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祝愿在座的老师们,用宗教徒般的虔诚信仰,呵护一份教育的理想与梦想,向着明亮的远方,素心前行。让教育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心中,种下对美好事物的生动渴求,让我们在享受教育的过程中,拥有做教师的幸福人生。

(作者:杨红艳 宝鸡高新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