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把爱变成看得见(第二稿)---孙慧敏(渭南)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6-10-28 | 浏览:317次 ]

——我的时光微语

渭南 孙慧敏(特级教师)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把爱变成看得见》。这个题目来自纪伯伦的《论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爱。因为工作就是,把爱变成看得见。工作时,你们便是一只笛子,时间的呢喃泻在你的心上,化作音符。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如果不是因为爱,做教师就太苦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从我走上教师岗位到成为教学能手的17年之间,从教学能手到成为特级教师的42岁前,我所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以及那些十字路口上我的踟蹰,我的抉择……

初为人师——边学边教

1990年,我中师毕业,分配到华县的杏林镇中心小学,我的教学生涯拉开序幕。学校一共有十二三个老师,一个年级一个班,学校安排我带二年级数学,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记得我到学校的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起我拿起数学书,看到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加法》,便自言自语说:“真简单!”上课后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边说边示范,讲完三个例题用了不到三分钟,然后就让学生做练习。学生们很听话,就一个一个地写练习,我在旁边巡视。发现有学生算错了,就直接告诉他: “加完后你可以用得数减去一个加数,看等不等于另一个加数,用这个方法可以验算你做的对不对。”学生已经做了几十道练习题了,还没有下课,我索性又让他们完成了课堂作业。我自己也纳闷,怎么一堂课这么长时间啊?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我和学生一起兴冲冲地跑出教室。下午批改学生作业时,一位年长的老师来串门,她看了我班学生的作业,就惊叫起来:“你都教到例题3了!”我说:“是啊,孩子们都写完了。”她马上让我拿出教学参考书,查看教学建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些内容需要三课时完成,而我只用了3分钟。看着学生本子上做的题,我直冒冷汗,不停地问自己怎么办?一个中师毕业生不会上课,这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死,今后叫我怎么做人?既难受又恐慌,心一下子跌倒了谷底。

周末回家,我把心中的苦闷说给了母亲,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母亲却对我说:“你的工作和我种庄稼不一样,我耽搁一下只是一料庄稼,你耽搁一下就可能耽搁人家娃一辈子。”听着母亲的话语,我意识到我身上有责任,作为老师,必须上好课。痛定思痛,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扎根课堂,做一名好老师。后来我从老教师手中借到一本教案书,照着教案书上课,从此才慢慢的找到了课堂的感觉。完成了自己教学的起步。

不会备课,我就看书,简简单单的教学内容,我一遍一遍地看,书上的内容我都烂熟于心,在书页的那个位置我都记得很清楚。不会上课,我就把自己想成学生,想他们在看到学习内容时,最先想到什么;想学生可能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多做一些题又有什么收获。也许是“教学相长吧”,渐渐地,我和学生的交流自然成为一种默契,我的眼神,我的动作都能启迪他们思考,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我也能判断我的课他们是否听懂。我知道,我正在慢慢走出这片心灵的沼泽。

起步以后,慢慢地知道,按照教案书上的方法上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认知,来自于后来参加很多次的教学公开课。

第一次上公开课,是全县的目标教学现场会活动,我承担一节公开课,上一年级的《连加》一课。按着教案书上的设计,我写好了教案。因为是示范课,所以我提前一天试讲给县教研室主管小学数学的教研员王正义老师听。这位50岁左右的王老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对待课堂毫不马虎。他一字一句地给我辅导,从说话的神态、语气语调、问题的设计、环节的安排等等,最后叮嘱我一定要按着五环教学的步骤上,还特别叮嘱我上课要用儿童语言,其实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五环教学。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重新备课,这次我没有按照教案书上的设计备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编了一个小故事。让教学内容通过故事一步一步展示。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复习——新授——练习——总结——作业”就是五环教学。当我正式上课的时候,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研员站在的教室外,听了足足20多分钟课,才放心地离开。这是我上公开课的起点,一位权威教研员,对年轻老师的鼓励和肯定,让我终生受益。

回忆起来,盲目摸索,跌爬滚打,虽然有艰辛和苦闷,但没有遗憾。更何况事实证明,这种独立作战的本领,为我以后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再后来,我还承担了许多的公开课,示范课。至今不忘田春霞和张芝英两位老师一句一句帮我修改教案,纠正我语法病句,环节设置和衔接,也忘不了准备课的日子里,吃饭想、走路想、睡觉想、做梦想的状态。多少个不眠之夜,烛光、灯光、月光,照亮了我的课堂,也照亮了我的心路。

很多老师不喜欢把一节课反复在不同的班试讲,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对于年青老师来说,对一节课的精雕细琢、反复推调和不断修改是必修课,就像部队中不可缺少的实弹演习。它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讲课毕竟不是一门技术活,它需要的不仅是技能。课堂是老师劳作的天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

赛教课——挑战自己

93年的深秋季节我第一次参加赛教课。当时我带的是“三算结合”实验课本,从一年级开始,我已经带到了二年级,上课必须用自己的学生,其他的学生没学珠心算。那天不巧的是走到半道下起了雨,30多个学生到了铁马小学后,都在教室外的屋檐下躲雨,孩子们身上都背着小算盘,稍微一动就有响声,结果被铁马小学的副校长批评了一通。说是影响了教室里学生上课,我赶紧给校长解释,结果也被批了一通。那时年龄小,受点委屈就爱流眼泪。我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我是流着泪又面带微笑上完的,二年级的孩子看他们的老师流着眼泪上课,比以往更认真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眼手口齐动,也让评委看到了实验教材的优越性。后来我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那年我22岁,参加工作第3年。

96年10月我调入华县城关小学,还没认全学生,又迎来了学校的教学竞赛,我的课被评委们评委们批得一无是处,我的心又一次跌到了谷底。“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的诗给我提了醒。经历了阵痛的选择,为了弄清数学“怎么教”,我给自己定了个成长计划,从备课和上课入手重新开始。

备课前,我不看任何参考书、教案、资料,全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构想自己的教案。然后在看教师用书,查找资料,进行对照看书上提到我没有想到的问题,学习理解后,写好自己的备课。

上完课,我第一个要做的是认真翻看教参,查找备课的问题,尤其是数学知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最得意的是我的讲解和教参上的提示一样,当时的心境,却不仅仅是用兴奋能形容的。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每次上完课,我就在备课旁边记下“教后记”,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精彩,记下偶的,记下缺失,记下效果,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我顾请学生对我的课进行评价,他们毫无顾忌地告诉我:你讲数量关系的时候我没听懂,主要是你没讲清;你从复习到新课过渡太快,我们就像坐过山车,搞得头晕;今天这节课不错,看你上得挺轻松的,其实我们也不累……这些实在的话语,启迪了我的思考,也让让我重新审视我的课堂,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教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平时有机会我就赶紧去听课,我什么课都听,学习别人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应对课堂的教育机智。下课十分钟,我不着急回办公室,而是跑到隔壁教室看宋老师和焦老师的板书,她们的板书总是简洁、精炼,教学内容与思路一目了然。有时我也看名师的教案,然后“复制”实施,看看哪些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样实践、反思、吸纳、再实践、再反思……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

当提倡“快乐教学”时,我积极尝试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新课改来了,理念更新,教法和学法更新,我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力求自己的课堂达到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进课堂,我自己揣摩课件的制作方法,边学习边研究有时一节课要做到半夜,第二天还要精神饱满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倡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倡多种算法时,记得有一道题全班学生竟找到23种不同的方法;学洋思的“先学后教”,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探讨,学生先学什么我后教什么。我不断地积极的尝试,在新旧教法的冲撞与磨合中寻寻觅觅、摸索研究,有过迷惘,有过困惑。在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时忽视了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做?”和“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导致自己的探索始终找不到突破口,而这时我遇见了李烈的《我这样教小学数学》这本书。翻开书的刹那,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一口气连夜读完,并且折起了很多页码、做了许多的勾画。从那本书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与思想的数学教师,一位深爱学生、肯为学生未来担当的爱心妈妈。我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味,在文字的启发下,我思索着: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又如何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有了这样的思考,课堂的重点就不在关注形式,而更多的是内容,所有的设计都要为知识本质服务。这样我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围绕数学本质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根据学生情况挖掘知识中的营养,关注知识的生长点,然后以知识点为载体,寻找更为丰富的形式,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智慧。

狄更斯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对工作的态度,我们却有权利有责任去认真选择。”我一直坚持将自己的常态课当赛教课来上,年级组教研组的日常赛教课就都把它当高规格的赛教课来上,从不懈怠。在粉笔字、板书设计、导课、课堂提问等方面苦练基本功,琢磨教材,琢磨课堂,琢磨学生。就这样,在一遍一遍地操练中磨砺自己,在这样的历练中,自己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步入课堂,从容了许多。

参加县上组织的电化教学大比武活动,我做了一个抽拉式的投影片,用两种颜色画了线段图,演示起来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那节课我获得了电化教学先进个人。97年参加了市上的思品课赛教,其他县市的选手有拿VCD的,有拿投影片的。我在没有教具没有课件的情况下,用半个小时备好课,获得了市级赛课二等奖。这次赛教让体会到了——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07年我参加市级教学能手赛教活动,抽到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梯形的面积》,课堂上我以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寻找方法,以拓展练习打开学生知识视野,此课得到评委一致好评。2011年参加省级教学能手,以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获得省级教学能手。

参加这些赛教活动,不禁让我获得了能手称号后,更重要的是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数学课堂。我不再纠结学生能不能跟着我设计好的教案走,也不顾虑他人的看待,更关注的是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学生的错误在我的引导下能不能得到矫正,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新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我始终鼓励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问题,愉悦的、真实的,厚实的课是我的目标。

班主任——和花朵同行

在我26年的教育生涯里,最绕不开的还有我的学生们。他们可爱,天真,善良,有的也很调皮甚至顽皮,但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个性。和他们在一起,如同置身于百花园。“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可以说是我的学生观。

关注每一个孩子。我们班有个学生栗俊,说话语无伦次,一看到那张口歪眼斜的脸,一瘸一拐摇摇晃晃的样子,我是既害怕又心疼。有一次课间,他一瘸一拐的来到我跟前,指指点点,摇头晃脑,我才明白有个学生打了他,我勉强的跟他过去,问明原因,原来是栗俊不小心把那个学生撞了一下,人家就打他。当着栗俊的面我批评了那个孩子,然后对全班提出要求,决不能打栗俊,而且要保护栗俊不被外班同学欺负。他后来把家里的电视天线拆下来给我当教棍。是的,一个孩子来到你面前,就是想从你这里学习他不会的,而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不完美拒绝他,更不能放弃。敬畏生命,才能更好的教育他们。从栗俊后每遇到问题我就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想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希冀。

信任每一个学生,学生能做的事我绝不包办。我在班级试行包干管理,学习委员管大组长,大组长管小组长,一个班干部就管理那么三四个人,这样每个人任务很明确,检查监督也就能落在实处。学生能处理的问题自己处理,处理不了我亲自过问。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我都能非常清楚的了解。学校的大型活动“文艺表演”、“大合唱”、“体操比赛”、“运动会”我都放手给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是参谋,所以训练都很自觉,不需要我太多的组织纪律,给他们出谋划策就可以了。另外我利用零散时间在学生中开展了各种小活动:“一分钟演讲”、“今天我讲题”、“经典诵读”、“安全知识讲座”、“健康知识竞赛”、“手抄报展览”、、“法制教育”、“科普知识宣传”等。每天早读前,进行“一分钟演讲”,中午自习前进行“今天我讲题”。别看这些小活动,因为坚持,孩子们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扩充了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讲题活动,每个学生准备一道题,题目由学生自选,讲给全班听。学生选题一般爱选难题,炫耀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广。开始,有些学生不会讲,我就一个一个辅导,帮他们分析每个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从那个旧知迁移,怎么设计问题,和同学怎么交流。每个学生经过这样一轮训练之后,他上课听讲就特别认真,因为他想学会如何轻松给全班讲题,上课也专注了很多。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of Learning)”或 “经验之塔”,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包容孩子。我的学生小惠,调皮聪明,好面子,有时为点小事和同学闹不愉快,同学们很不待见他。记得是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他说自己在上学路上捡了拿了100元,我当时在全班表扬他时,看见他笑得像花一样。过了一天班里一个同学悄悄给我说那钱不是他捡的,是从家里拿的。我说先别声张,让我问问他妈妈,问明情况,我将钱还给家长。这事我没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也没有戳穿小惠的行为,依旧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因为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慢慢找到自信,尤其是客服自身缺点的自信,所以也改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成绩也渐渐进步。凭自己努力考上大学,上次见到家长,家长说他现在在大学是学霸。

方东美先生曾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对我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我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他们,都是我心灵的后裔。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用美好的眼光看待学生,那么学生将会回报我们以美好。今天你对世界付出美好,明天世界也会以同样的美好回报你。两心相悦,何乐而不为呢。

当班主任的时间里,我被评委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也收获了学生的信任和爱,跟随他们我学会太多,最重要的是真善美。在伴随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孩子身上放大我的问题,也提示我很多种正面问题和改善自己的方式。我在教育她,更在教育我自己。因为他们我始终记得自己的来路,明白自己的去向,并且不断成长。

阅读——如此迷人

自读了李烈老师的《我这样教小学数学》之后,我对文字的痴迷,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只要我打开书,我就能看到我想要的,之后我还读了李玲玲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师五项修炼》、吴正宪老师《如何评课》、华应龙老师《我这样教数学》等教学书籍,我边读边思考,渐渐地对学生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也明了清楚。我不容许我的课堂暮气沉沉,更不容许课堂没有灵性,也决不让孩子任意消磨时间。我学着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智慧,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给孩子一个广阔的视界,让孩子们自觉地走向知识。是书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学生认为合格的老师。

一次在同事办公室,看到一张过期的《渭南日报》周末版,其中一段文字吸引了我。我将皱巴巴的报纸铺平,看到关于魔术师刘谦的报道,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刘谦说他不仅只看魔术书,还看光学书、服饰书、化学书等等。他的魔术之所以吸引观众,我想不仅仅是魔术自身的缘故,可能还有其他的,比如语言、眼神、动作、服饰等等,而这彰显的是一个人的文化意蕴。

读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齐先生写了教授她的老师们,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有情怀有担当的智者。其中有一段她是这样写老师朱光潜的:大学三年级,朱光潜老师邀请我们几个去他家喝茶。那时已秋深了,走进他家的小院子,地上积着厚厚的落叶,走上去飒飒地响。有一个男同学拿起门旁小屋内一把扫帚说:我帮老师扫落叶。朱老师立刻阻止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为生动、深刻。我一生都把那一院落叶和雪莱的《西风颂》中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济慈的《秋颂》,深感岁月凋零之悲中有美,也同时感念他们对我生命品位的启发。读到“生命品位”我才深深的意识到,教师的品格色彩有可能会涂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老师身上那种浪漫的气质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会产生旷日持久的影响。

随着时间段推移,我读书的范围也变化着,历史书、生物书、科普书、时尚杂志、人物传记、国学经典、哲学书、甚至圣经也读。知识得到大量的补充,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生命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每读一本书,我感觉都在上一个台阶,不知不觉中,我看这个世界的视野也在变化。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阅读,我的生活将会多么枯涩,多么不值得过,我该如何填补那些细碎的时光,我又拿什么擦亮那些黯淡的日子,又如何能够感受那些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易觉察的悸动。

只要你真正愿意读书,它会常伴长随,随时给你智慧。一本书,对于人生,有时就是一种救赎的力量。

每个人的成长,总会有一些起起落落,读的书多了,对生活的认识改变了,心量放开了,工作的状态、事业的态度随之在变。而这些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的课堂,简单的,愉悦的,真实的,常态的,厚实的,成长的课堂,不仅是是知识,还有思维与情感。

生命是一条河,再回眸,才体会到任何在生命上游中的经历都会在中游、下游以不同方式沉淀下来。教书不易,育人更难。行走在教育路上,做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师,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感谢这一路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串温暖的故事,因为你们,我才获得了这样一种能力——把爱变成看得见。

又认真的悦读了一遍,越读越有味。文字里,饱含的是“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明亮,澄澈,温暖。
----赵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