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李解万象


大师们的“儿童”论:学习材料

[ 信息发布:李红星 | 发布时间:2016-06-12 | 浏览:267次 ]

杜威儿童中心论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基本观点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确立并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由机械化进尔发展到电气化。科学技术逐渐普及,从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则在摆脱一般文化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走向生产性、实践性教育,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偏重灌输、说教,与新时期所要求的教育、教学以及培养新型的人才,日益发生尖锐的矛盾,要求进行变革。出现了现代教育的教学体系。杜威就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把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给予了激烈的批评,他抨击赫尔巴特主义剥夺了儿童自我活动的余地,实施的是强制的、非民主的、有抽象主义倾向的教育。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
  针对传统课程编制的弊端,他提出要改造课程,使之能真正适于儿童的生活,并特别强调了两个观点:第一,儿童和课程之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是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第二,“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克鲁普斯卡娅
十月革命以后 , 克鲁普斯卡娅曾多次通过演讲和发表文章来宣传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 她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 , 号召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她提议国家要依靠社会力量多开办一些学前教育机构 , 要尽可能地使劳动者的儿童都能接受学前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 , 她把发展学前社会教育同国家的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她提出 ,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妇女也参加生产劳动 , 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儿童的照顾 , 而设立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 , 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 , 她要求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 大力开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 构 , 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第二 , 她从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 , 儿童的教育应及早开始 , 儿童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会使儿童终身受益。第三 , 她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角度 , 强调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 意义。她认为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 需要借助于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进行 , 由这些机构对儿童进行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 使儿童健康成长。
克鲁普斯卡娅在充分肯定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 , 也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她主张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互相配合,学前教育机构要注意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 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工作。她还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帮助指导家庭教育 , 向幼儿家长宣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
论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克鲁普斯卡娅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 , 深刻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学前教育的问题。克鲁普斯卡娅进而对学前教育中的体育、德育、智育以及游戏和玩具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于体育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 , 幼儿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 就是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 , 培养 健康的一代人。因此幼儿园必须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 , 要有各种保健措施 , 要给幼儿提供富于营养、合乎卫生要求的食品 , 还要注意幼儿食品应简单、清淡、忌油腻。她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从儿童的健康出发 , 注意这一问题。克鲁普斯卡娅还提到 , 为了保护及增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 还需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另外 , 还要注意养成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于德育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 , 幼儿园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幼儿奠定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 , 她强调要从小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活动家,培养他们的同志情谊、男女小孩的友爱、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 , 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对周围生活和对劳动与学习的兴趣。克鲁普斯卡娅尤其重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 ,特别重视儿童在共同游戏和作业中的团结 , 她认为这种团结对于儿童过好集体生活十分重要 , 这种团结能使儿童感到幼儿园亲切 , 促使他们愿意到幼儿园来。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 克鲁普斯卡娅反对道德说教和形式主义的作法 ,她主张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 , 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 比如通过集体游戏培养儿童彼此友爱、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关于智能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 , 学前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 ,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 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 鼓励儿童去认识周围世界 , 扩大眼界 , 充实他们的生活经验 , 培养他们对各方面事物的兴趣。克鲁普斯卡娅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去认识客观世界 , 并且学会用动作、 语言、面部表情来正确地表达自己获得的印象 , 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把儿童培养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 这一点非常重要 ,她要求在学习活动中要多给儿童一些发展主动性的机会 , 让儿童从自己的活动中去学习。由此可以看到 , 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观点中也有对西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吸收的方面。
关于游戏和玩具
克鲁普斯卡娅对游戏也有精辟的见解。她认为 , 游戏在幼儿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 游戏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克鲁普斯卡娅还要求 , 在游戏过程中 , 游戏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任务 , 逐渐把游戏纳入学习和生活的轨道 ; 另 外 , 游戏还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她特别提倡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 即由儿童自己规定游戏的内容和目标 , 她认为这种游戏形式可以使儿童的主动性得到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还对儿童的玩具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最需要玩具的是学前期的儿童。他们需要大量价廉物美的玩具。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基础上 ,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和选择 ,评价一个玩具的价值 , 应该看这个玩具是否有助于研究周围的生活 , 是否有助于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鲁普斯卡娅还提到 , 对年龄稍大些的孩子来说 , 简单的玩具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 应及时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周围现实生活的材料和事物 , 多安排集体游戏活动等等。克鲁普斯卡娅特别强调 , 成年人在为儿童提供玩具时 , 一定要仔细地研究儿童的年龄特征 , 所提供的玩具要真正能被儿童所喜爱 , 并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的学前教育理论为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对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与蒙台梭利一样,马卡连柯也是近代伟大的儿童教育家之一。所不同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大都直接建立在生理学知识之上,具有浓重的“学理背景”,而马卡连柯不同,由主要从从宏观层面、去诠释儿童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马卡连柯
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作家。1905年,他17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从此在繁重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紧张的教育理论探索中度过了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十月革命后逐渐形成。他的教育理论著作是他开创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概括和升华,他的文学创作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事实反映了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教育理想。
  马卡连柯在后期很关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儿童教育讲座》及其他三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话,包含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许多有独到见解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家庭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及威信的确立
 
  集体主义教育观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如何组织和培养儿童集体是马卡连柯全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上马卡连柯同样强调了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马卡连柯认为,旧式的家庭是一种父权的家庭,孩子的生活完全服从父亲的意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家庭首先是一个苏维埃的集体,它与旧家庭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每个苏维埃家庭,“都是由享有平等权利的社会成员构成的集体,家长与儿童的区别在于家长领导着家庭,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取决于儿童本人的能力和所受的教育。为了使家庭教育得以顺利地进行,马卡连柯要求家长们懂得,第一,在家中他们“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主人,家长必须从孩子幼年起,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在孩子的游戏中培养他集体生活的习惯,不可让孩子成为“利己主义者”。第二,家长要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孩子对“苏维埃的法律承担责任”。每个做父母的都应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任何移情别恋造成的家庭的破裂都会病态地反映到儿童的教育上。第三,家长应通过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传达给孩子,让孩子产生兴趣,让孩子为家长对社会作出的成就感到自豪,从而把孩子从小就融入社会的大集体中。第四,家长是家庭集体的领导成员,他必须以身作则,这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第五,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质不在于家长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而在于家长是如何组织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孩子的生活。 
  没有威信就不可能进行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就是父母的价值与力量所在。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听话就说明家长有威信,于是为了达到听话的目的而去追逐自己的威信,从而培养出了懦弱的孩子。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分析了几种建立在这种错误基础上的威信。虚假的威信尽管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但都是“以故意做作为原则,力图用任何手段制造‘听话’的假象”。马卡连柯指出,真正的威信应该是以了解、以帮助、以责任心获得的威信。
 
二、关于百分之百成功的教育
 
  马卡连柯的以下两个观点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的。

第一,马卡连柯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 “孩子将成为怎样的人,主要取决于家长在他5岁前把他造就成什么样子。如果孩子在5岁前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那么以后就不得不进行再教育。”马卡连柯认为,“这种再教育工作,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做到。”因此,马卡连柯忠告每位家长“要始终做好教育工作,力争将来不必再做任何改造工作,力争在一开始就把一切都做对。”

第二,马卡连柯坚定地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不允许有任何一个不合格品,不使任何一个儿童由于不良的教育而成为废品。
 
三、关于教育中的尺度和分寸
 
  马卡连柯强调进行教育工作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具有健全的理智就可以了,健全的理智表现为善于掌握尺度与分寸。一方面家长本人要善于掌握尺度与分寸,另一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学会掌握尺度与分寸。马卡连柯直截了当地说,对孩子的爱“需要有尺度,有分寸”。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但是,爱超过了限度就成了溺爱,成为 “造就拙劣的人”的原因。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去追求为父母带来幸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应首先有权享受幸福。马卡连柯说:“必须教育孩子关心父母,培养孩子产生一种纯朴的自然的愿望,让他们在父亲或母亲的愿望没得到满足之前自愿放弃自己的欲望。”
  具有分寸感,善于掌握尺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家长要善于掌握对孩子的慈爱与严厉的尺度;在干预孩子的生活的程度上家长既要放手,给予孩子必要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又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家长既要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又不可以放任不管,必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不仅仅是想什么就得到什么的本事,还是一种迫使自己拒绝不需要的东西的能力。
 
四、关于纪律与制度
 
  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教育的结果,而制度是教育的手段。
  为了培养出守纪律的人,必须做许多工作,其中包括建立合理的制度。家长在制定家庭的生活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制度的合理性和目的性,还必须具有确定性。马卡连柯提请家长们注意,“没有正确的制度,惩罚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而如果有了好的制度,即使没有惩罚也能如鱼得水,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
  马卡连柯在自己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著和讲话中,还对儿童的游戏,对儿童的劳动教育、经济教育、性教育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等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蒙台梭利


(-)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而心理胚胎期则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心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的生理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也是一无所有,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了心理。
  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感觉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秩序敏感期:1岁至 4岁,这时,儿童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细节敏感期:1岁至 2岁,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行走敏感期:l岁左右,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语言敏感期:出生后8个星期到8岁,这时,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并要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
(三)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她认为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整个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她给活动以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蒙台梭利把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不是象前人一样称之为“游戏”呢?这主要是因为,她在“儿童之家”中亲眼目睹了儿童不喜欢现成的普通玩具而热衷于操作她所设计的教具的情形,同时也确实地感受到儿童喜欢“工作”一词而不喜欢“游戏”一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工作”和“游戏”进行了区分,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既不是以往成人所谓的游戏,也不是成人所从事的工作,它是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具体地说,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成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生产量”的原则;儿童的工作以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没有外在目标,而成人的工作追求的则是外在的目标,以团体的共同目标为目标或以外在的诱因为目标;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一种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经常需要分工来完成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而成人的工作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环境的过程;儿童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而成人的工作不能拖延、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无意识的工作->心智工作->有意识的活动性、创造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都是为了沟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人类的自然秉赋,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儿童工作所遵循的一些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有:1、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第二,独立法则,即儿童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第三,自由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第四.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人,专心致致;第五,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