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论文集锦


一年级“分类”教学之我见

[ 信息发布:杜丽丽 | 发布时间:2016-05-30 | 浏览:281次 ]

一年级“分类”教学之我见


一年级教材,以《标准》为依据,扩展了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中主要变化之一就是增设了“分类”这一单元,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好“分类”意义重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完成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一、互动教学,培养能力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在“分类”教学中互动教学培养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如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的标准,正确分类的地方,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更好地得以发展。

一、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图片,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如:地球仪放在一起,练习本放在一起,同类文具(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放在一起等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铅笔和钢笔、圆珠笔、毛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思维灵活,方法多样

分类能力既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能(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进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如帮助教师整理桌面的物品,学生允许有多种分法:如把蓝色小熊放在一排,白色的放在一排——即按颜色分;把塑料篮子放在一起,铁篮子放在一起——按质地分;把大的瓶子放在一起,小的瓶子放在一起——按大小分;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在一起等等。

总之,在“分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让分类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