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墨涵说.我说



墨涵说.我说


相遇凤凰城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09-30 | 浏览:371次 ]

编者:全文刊登《陈仓电视台》采访报道脚本。有图有真相。

执笔:赵科利

支教素描:相遇凤凰城

记者:程亚妮 编辑:曹 燕

第一部分 启 航

沿310国道,一路向西,其间穿过12个隧道,历时3个小时,行程130余公里,就到了陕西的西大门,凤阁岭。

在崇山峻岭间,有这么一所小学:凤阁岭镇中心小学。

“彩色头冠的凤凰,飞翔在通关河上”,寓意是“彩色童年,放飞梦想”。这是凤阁岭镇中心小学的校徽,校徽明确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办学理念。

校徽是由本年度支教交流的带队队长,实验小学副校长赵科利老师设计。

2014年8月底,赵科利副校长和他的5人支教交流团队,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活。

赵科利: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陈仓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梁芳荣:宝鸡市教学能手,陈仓区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

关 英:陈仓区教学能手,陈仓区实验小学教师

王应祥:陈仓区教学能手,陈仓区实验小学教师

庞小兴:陈仓区教学能手,陈仓区实验小学教师

赵科利副校长这样描述支教团队第一次开会时的情景:

2014年8月30日,是实验小学支教团队在凤阁岭镇中心小学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的话题是从黑板上两行醒目的粉笔字开始的:“通知:轻轻地我走了。”字迹秀美,任性地站在黑板右上角。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正是前往实验小学交流教师离开的时间。不一样的“通知”,想必是他们在动身前的一种复杂的告白。离别,是一样的,对我们,这里的生活,已经开始。

凤阁岭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校园绿化、学校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空荡荡的操场,一栋主教学楼、两栋宿办楼、一座师生餐厅,是这里全部的风景。

学校有202名学生,17名教师,50岁以上教师5人,中青年教师12人。近乎荒凉的校园,对支教团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荒凉可以变的多姿多彩,这里不乏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缺的是一种引领。

大山的威严,让支教团队的五个人,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包括对高山的征服,还有对这里的改变。他们的早晨,伴随与在操场散步的小狗狗们一起,开始了。他们在跑,孩子们跟着他们在跑,他们用笑声叫醒了晨光。山里的孩子朴实懂事自立,孩子们自己洗碗、自己梳头,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在做,六七岁,就像一个个小大人,该表扬他们,还是为他们因为远离父母而不得不这样的坚强而无奈?

被孩子们称为“漂亮姐姐”的梁老师,让落满灰尘的电子琴走进了教室,校园里第一次有了琴声。动感时尚的《小苹果》,也大大方方的闯进了校园,替换下了广播操,孩子们扭着乐着,那么认真!老将关老师,地道的英语,让孩子们目瞪口呆;沉稳的庞老师,娴熟的课堂技艺,为新课堂树立了一个标杆;体育健将王老师,在课堂内外,带领孩子们,誓将运动进行到底。

这个团队的队长赵科利老师,他想的最多的,就是学校文化的整体搭建。此次支教交流的目的很明确,支教交流与名校孵化合二为一,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借助实验小学这个大本营,努力实现凤阁岭教育跨越式发展。

两周的酝酿,赵校长就提出了他的“123”设想:从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为突破口,积极推动“一个根本、两条主线和三种文化”。“一个根本”即立足课堂、创新教研、提升质量;“两条主线”是指校内带动、校外辐射;“三种文化”是指校园文化、教研文化和课堂文化(总称为学校文化)。

一场静悄悄的学校革命,逐步拉开了帷幕。而从最初“123”设想都后来尘埃落定的“1312”凤凰系列学校主题文化,中间仅仅只用了2个月。

第二部分 浴 火

凤阁岭,凤凰呆过的地方,美好的想象、青春的荷尔蒙所创生出来的浪漫主义情怀,让这里的年轻人英雄豪迈。凤阁岭,因此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凤凰城”。这是一个年轻人居多的地方,相遇凤凰城,相遇青春的万紫千红。全镇40余名青年教师,是一支有生力量,但同时给支教团队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如何让他们尽快成长。

2014年11月17日,以“凤凰”命名的凤阁岭教育杂志《凤凰月刊》,悄然诞生。这是一本年轻人案头必备的校本研修教材,它像一台永动机,给予他(她)足够多的能量。凤凰涅槃,浴火新生,在这里,他(她)们触摸存在,体验紧迫,享受成长。

《凤凰月刊》主编赵科利老师这样写到:

凤凰卫视---凤凰传奇---凤凰月刊,高大上的“凤凰”,这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栖息在我们肩头,风情万种,情有独钟。我本高雅,何惧浮华。“凤凰”,名至实归。《凤凰月刊》涵盖“教育如诗、课改茶座、我来点评、凤凰咖啡屋、童言无忌、教苑流年、暖色系、我在这里”等28个标签。每一个标签后边,都有一个柔软向上的故事。它从“学、思、说、写、行”等五个维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凤凰》立足凤阁岭,借助“赵科利陕西省教学名师工作室”和“朱丽丽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等宝鸡市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引领教师“懂生活、懂教育,爱生活、爱教育”。它以青春时尚的办刊定位,敏锐豁达的专业视角,温暖走心的人文情怀,赢得了老师们的喜爱。

青年教师周亮这样说:

《凤凰月刊》逡选了许多一线学校教师的优秀作品,为我镇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刊物栏目设置丰富,大视野,高起点,接地气,有趣有料,人文色彩浓郁,装帧设计美轮美奂。每每拿出来阅读,每次都有新感悟。《凤凰月刊》,有你陪伴,我们很踏实!

2014年12月17日,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命名的“赵科利陕西省教学名师工作室”成立,这是宝鸡市唯一的一个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为凤阁岭教育和青年教师成长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工作室整合虢镇小学朱丽丽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宝鸡高新三小杨红艳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等教学资源,拓展了镇内教师研修视野。与此同时,赵科利老师还建立了“赵科利教学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将镇内教师的研修成果,成长足迹进行发布,激发了老师们主动参与研修、乐于分享的热情和潜力。

“赵科利教学工作室”公众微信平台和《凤凰月刊》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双隐形的翅膀。

2014年11月12日,天空碧蓝。凤阁岭镇中心小学。今天是一个大party,是凤阁岭镇年轻的教育人的聚会,也是赵校长教研文化所要收获的第一桶金,行动就是收获。“高效课堂观摩培训”正大上演,安徽铜都模式在深山老林很洋气地开场了,语数英学科一个不落,自研、互动、展示,顺畅自如,惊喜满满。下午一点,近40张喜悦的面孔围拢在一起,研讨沙龙开始。有着艺术家风范的赵校长慷慨激昂,做了题为“理想、设想、梦想”“三想”主题报告,激励青年人投身课改,丰富人生。其后在凤阁岭镇其余三所学校轮流举行的“有效课堂研训”“微课堂研训”和“好课堂研训”。

又一个夜晚,赵校长创建的教研互动QQ群,新人加入,好不热闹,“赵老师,我想看看铜都的学道?可以分享吗?”“可以,立等即可!”“赵老师,我们班只有17个学生,怎样分组比较合理?”“3个组比较合适,你先试试看?”“赵老师,……”

当被动变为主动,当网络消除了距离,行动就是最好的成长。

青年教师齐磊: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人在专业成长这一块给我进行过指导,赵老师是第一个,我很幸运。

青年教师程莹:赵老师是我的师傅,跟赵老师在一起工作,我感觉浑身是劲,他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使我更加热爱课堂、热爱学生。

第三部分 新 生

2015年5月15日,是凤阁岭镇中心小学首次家长开放日,学校的变化,使家长们的目光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以往的三栋楼房、一个餐厅,穿上了新的衣裳,整个校园,变得多姿多彩,活力四射。在红领巾讲解员的引领下,从不参与评论的家长给了学校很高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后边,是赵校长和他的团队智慧的结晶。

2014年深秋,山里的夜晚,风大气寒,门帘呼呼作响,赵校长他们从屋内辗转至屋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的就是学校的整体文化设计。

2015年3月,12个文化区域的89个主题版面相继安装完毕。至此,凤阁岭镇中心小学“凤凰”主题文化,即“1312”学校文化基本搭建完成。“1312”是指:以凤阁岭镇教育刊物《凤凰月刊》为平台,着力打造学校教研文化、课堂文化和德育文化等三种文化,因地制宜,科学分布12个校园文化区域。

考虑到多方面因素,设计之初,学校就提出了 “多视角、软身段、低成本、高标准”12字校园文化搭建原则,为了以最少的花费创造最大的文化效益,赵校长几乎是亲力亲为,牺牲周日和节假日,从整体创意、到文字稿的甄选,再到图样的敲定,几乎都是他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熬夜到凌晨12点甚至1点,是他的家常便饭。各个区域体现出的多元性、互动性、生成性、趣味性和美观性,则是校园文化设计的灵魂所在。

这里是教师的办公区域,也是老师们进行信息互通,教学相长的研修通道,墙面上的各个分区各有侧重,但核心指向是:在潜移默化中,来实现教师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这里是凤阁岭镇中心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签到墙,这是将教师的教育情怀、粉笔字展示和常规签到融为一体的文化景观。早间的签到,不再是生硬被动的机械重复,而是主动接纳、相互欣赏、默然感悟的学习场。

这里是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晴雨表。彩色的磁铁,取代了抽象的分值,全面覆盖变成了有针对性的抽检,教师的单方面巡查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志愿者的行动。值周的时效性、趣味性、主体性大大增强。

这是由全校202名学生组成的笑脸墙。美丽凤小,笑容绽放。孩子们稚气的脸庞,纯真的笑容,让校园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无论是行知楼上的“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还是研修区的“经营高效课堂,构筑幸福教育”,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不是挤压,而是释放,教育不应规整,而应顺势。这是支教团队的共识。

这是17位教师的合家树,老中青三代,组成了凤小这个大家庭。在《凤凰月刊》“教苑流年”栏目,以图文方式,对老年教师的从教历程进行了记录。

正如该栏目的编者语所言:一次偶然,在一位老教师的课堂,忽然想到了“流年”两个字,透过他们沧桑的脸,花白的发,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年轻的样子:活蹦乱跳的少年,血气方刚的青年,稳重成熟的中年。时间,洗去了青春的铅华,时间定格了他们无悔的教育人生。耳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吟唱---都曾有过花儿一样的年纪,都会慢慢慢慢变老,直到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教苑流年》,记录过往,向已经逝去的青春,致敬!

老年教师赵党福:赵校长是个有心人,他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即将退休的老年教师。能上《凤凰月刊》是我的光荣!现在,拿上月刊,我就能看到我的17岁。

老年教师孙根福:“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赵校长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四部分 洗 礼

“让梦想起航,追逐理想,让我们一起拥抱太阳……”每天清晨,伴随着这首悦耳动听的校歌,凤小师生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这是由王元勋校长作词,实验小学梁芳荣老师作曲的凤阁岭镇中心小学的校歌,也是凤阁岭镇乃至整个西山片教育史上的第一首校歌。学生们深情地唱着自己的校歌,激动、喜悦溢于言表,也使校歌的曲作者梁芳荣老师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梁芳荣老师,是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能歌善舞、曾经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她,给校园生活带来了鲜活的色彩。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台、规范庄重的升国旗仪式、动感时尚的课间韵律操小苹果、校园志愿者讲解小分队、红领巾督查小分队、德育教材《我是好孩子》、校园艺术节等,都是她亲手设计和组织。三自教育在她手里,有声有色,生机盎然。

在教育随笔里,梁老师这样写道:

来凤阁岭镇中心小学支教有一段时间了,这个周一,还像往常一样上完课坐在办公桌前阅起了学生的周记。说实话,山里的孩子见得少、读的少,他们的周记没有几个写的精彩的。

“天使般的老师——梁老师”咦……这……这是写的我吗?我继续看下去:“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她是陈仓区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交流的,她漂亮极了,她会唱歌,她的声音像百灵鸟,她是天使般的老师……”是赵海霞……是她写的。

到现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已经四个月了,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我要将爱进行到底,继续努力做孩子们心中真正的——天使般的老师!

学生一: 我们喜欢梁老师,喜欢她的音乐课,喜欢她唱歌。

学生二:我们都喜欢跳梁老师教给我们的小苹果,还喜欢梁老师漂亮的衣服,漂亮的头发。

铎铎是凤阁岭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是支教交流教师梁芳荣老师的儿子。路途的晕车,初来时的不适应哭着要回家,让这个活泼可爱的阳光男孩经历了不一样的生活。

采访铎铎:

记者:喜欢这里吗?

铎铎:刚开始不喜欢,现在喜欢了。

记者:为什么?

铎铎:因为班里的同学对我很好,我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玩,吃饭的时候喜欢和同学坐在一起吃。

记者:不喜欢妈妈了?

铎铎:哪能?两码事。

采访梁芳荣:带着儿子去支教,虽然有些艰辛,但更多的是幸福和充实,因为我踏踏实实的工作过、全心全意的付出过、老老实实的学习过、用尽爱心奉献过,我无怨无悔!

庞小兴老师无疑是这个团队高效课堂积极的实践着。安徽铜都高效课堂的模式推进课就是由她来上的。教室内外的高效课堂氛围创设,她都独辟蹊径。

在教学随笔里,她这样写道:

我教四年级的语文兼班主任。我们班共有34名同学,住校生19人。第一天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惊喜的目光,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带好这帮孩子,给他们更多地爱与关心,努力让他们在这一年的教都有所进步!”天冷时,我不忘提醒大家多加衣;周末回家总不忘叮咛几句:“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回家后,多帮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高效课堂,对我来说,是一场挑战,看到孩子们大胆交流、精彩的辩论和展示,我很满足。而家长们的称赞和感谢,是对我支教工作最大的奖赏。

关英老师,是这个团队中的老大哥,他用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细心纠正孩子们的一个个单词的发音。在校园,听到最热闹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关老师的英语课。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单词朗读,游戏活动中学生积极问答,节奏互动,使本来很冷门的科目热了起来,而楼梯间的英语通道,让英语与学生的距离原来越近。

“跑城”“摸石头过河”等等趣味运动项目,在学生看来,这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奥运会”,以学生的视角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是对教育的尊重。两届体育盛会,都是和“趣味”绑定的。而这背后的策划者就是王应祥老师。从趣味项目的选定、到比赛规则的制定,赛前的培训、赛中的裁判,王老师以他干净利落,雷厉风行、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使整个比赛井然有序,紧张中包裹着快乐,参与中隐含着智慧。

王元勋校长:很幸运能够这一届支教团队在一起和谐相处,他们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阳光向上的工作热情,创新求变的工作智慧,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第五部分 回 归

在教育博客中,赵科利老师这样写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高贵的教育者,从来不是疲于奔命的机器人,而是有童心大爱和浪漫情怀的人。你的心灵是彩色的,学生才可能五彩缤纷。凤阁岭,给了青年教师足够想象的空间,更给了支教团队静心思考的时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凤凰城,成就了这个团队,温润了我们的心。

关英老师不光是一位出色的英语老师,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在他的QQ空间珍藏着近千张山花烂漫的影像,在梁芳荣老师那里,与山水共舞,则是她诗意生活的本真写照。爬山涉水,投石问路,是这个团队在工作之外的规定动作。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这是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的诗句。于支教团队,他们的心境也仿佛美丽的四月,山花烂漫,清新凉爽。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在他们眼里,溪水、牛羊甚至于路旁的核桃树、洋槐花,都是那么可人。而几乎每次的涉足,他们都离不开教育的话题,他们说,与其他们是在爬山涉水,不如说他们是在召开行进中的研讨沙龙。曲径通幽,高瞻远瞩,这是教育人的一种修为。

欢乐圣诞、生日party、拔河比赛、才艺展示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让支教的日子温暖而难忘。至于140公里长途跋涉中的困顿、晕车、爆胎和冰雪路面的跌跌撞撞,他们,偶尔也会提起,但都只是一笑了之。

赵科利:

支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干自己乐于干的事情,并把它做好做精,是每一个教育人的良知。一年支教,缘定终身,感谢凤阁岭,感谢凤凰城!

李小成专干:

支教团队给凤阁岭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赵校长倡导的“凤凰”系列学校主题文化,可以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天窗,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找到了抓手,对青年教师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面对面的校本研修。感谢支教团队!感谢实验小学!

END

2015年6月18日